清末铁路建设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中国铁路建设之初面临诸多困难,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材料不足、工程管理经验缺失等等,这些问题在芦汉铁路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作为芦汉铁路建设的主持者,盛宣怀参与了铁路从筹议到借款谈判以及建设的全过程。在铁路修建期间,盛宣怀又想方设法解决面临的诸多困难,并最终保障了芦汉铁路的完工。盛宣怀在芦汉铁路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为其他铁路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研究盛宣怀与芦汉铁路建设这一课题,对于我们了解中国铁路初创时期的晚清铁路建设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除绪论、结语外,正文分为五节。第一节:设法获得芦汉铁路督办权。本节介绍了盛宣怀长期以来对铁路的认识和思考,简单叙述了芦汉铁路的兴建背景,重点介绍了盛宣怀承办汉阳铁厂与督办芦汉铁路建设之间的关系,盛宣怀获得铁路督办权是张、盛二人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利用与合作的结果。第二节:盛宣怀的筑路方案。甲午战争后,在财政危机的压力下,清政府内部面对芦汉铁路建设的巨额费用,对如何筹款筑路存在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盛宣怀提出成立官督商办的中国铁路总公司,采取官款、洋债、商股三者并举的筹资方案,在张之洞、王文韶的支持下,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中国铁路总公司既具有近代股份公司的形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因素,是晚清企业向近代化转型的典型代表。第三节:芦汉铁路的借款谈判。清政府决定兴办芦汉铁路后,为了取得卢汉铁路借款权,西方列国之间展开了激烈争夺。盛宣怀意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以获得最佳借款方案,但是,由于张之洞轻信比利时,使得盛宣怀的这一策略破产,掉进了比利时设下的陷阱。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借款形势日益恶化,使得芦汉借款谈判一波三折,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外交交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第四节:芦汉铁路的人事管理。芦汉铁路建设,除了资金不足外,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的匮乏。盛宣怀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解决:一是重用“客卿”,洋匠的聘用,既是债权公司用来攫取中国铁路权益的手段,也是中国人才短缺现实的反映。在聘用洋匠方面,盛宣怀坚持“唯贤是用”,通过签订合约来约束洋人的行为。二是利用师长、同僚、友人等关系调用人才。三是坚持自己培养人才。盛宣怀的铁路人才思想指导他为中国的铁路建设聚集了大批人才,而他的人才思想也使他为中国造就了大批铁路及其他方面的人才。第五节:芦汉铁路的管理及工程。芦汉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大干线,如何组织好铁路的建设和管理,不仅是对盛宣怀,而且对中国来说也是个新的课题,在无前例可循的情况下,盛宣怀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保障了芦汉铁路的完工。纵观盛宣怀在芦汉铁路建设上的所作所为,他的铁路思想是比较务实的,正是由于这种务实的作风,使他能够在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想方设法的解决,以保障铁路工程的进展。当然,由于受时代背景以及其本人思想的局限,盛宣怀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也有不少不合理的举措,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芦汉铁路的建设。
其他文献
通过介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一起中药临床试验出现的严重不良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探讨了该事件带给我们的对中药临床研究及监管工作中一些问题的启示与思考。
一、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一)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部分海域,呈北东-南西向的弧形,环绕着大陆,具有丰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拥有4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较敏感的时期,其心理困惑主要涉及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恋爱等4个方面.而由于师专理科类学生取消统招统分待遇,就业面较为狭窄,表现出的心理卫
当前,农业现代化化建设体系已初具规模,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在农村环境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传统产业转型困难重重,历史遗留问题仍没有得到
近年来,海洋保护区制度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成员普遍使用的保护国内海洋生态的法律制度,但该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自2006年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海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