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强势进入新闻业,带来了新闻生产、分发、体验各个系统的颠覆和重构,国内外媒体对智能技术均表现出积极拥抱的态度。国际上,大型科技公司占据了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如微软、苹果、谷歌等,国际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智能技术,美联社于2014年发布WordSmith,使用机器人写稿。国内,商业媒体中,今日头条于2012年发布第一个版本,成为算法分发的开端,主流媒体也积极拥抱技术,新华社发布媒体大脑,在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也频频看到智能技术的身影。本文将人工智能新闻置于媒介环境学派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探讨。将“身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而延伸意味着截除。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实现了人在某方面的延伸,同时一些方面被截除了,这些被截除的部分则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新闻的生产系统中,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在新闻的分发系统中,延伸了媒介对用户的理解力、与用户的关联度以及和用户间的互动性;在新闻体验系统中,则延伸了用户的感知能力,带来了用户体验感的升维,可以用保罗·莱文森所言的“前技术时代”的方式去感知信息,获得更加具身性的媒介体验。新闻的生产系统、分发系统和体验系统是构成媒介系统的子系统。在帕森斯AGIL分析框架下,分别负责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和整合功能,维模功能则由散见于各子系统的职业规范、行业规范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所负责。适应功能意味着媒体向环境中采集信息并生产出完整的新闻作品,目标达成功能意味着媒体向用户交付新闻作品,完成了监控环境、社会协调和传衍文化遗产的目标,整合功能意味着围绕着用户喜好和行为信息所构成的用户沉淀平台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维持用户粘性的同时,在客观上,用户的喜好、行为等信息是新闻体验系统协调新闻生产系统和新闻分发系统的手段,将三个系统紧密整合在一起,更好的实现其功能。用户的喜好、行为等信息协调新闻生产,引导新闻生产的选题、采编方向等,同时也可以协调新闻分发,引导新闻内容在人群中的流向。在纵向看,新闻界所出现的如假新闻、信息茧房等问题是人的“截除”的不适应,也是媒介系统在升级过程中的摩擦和阵痛。这些所谓的“问题”在客观上往往暗示了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旦有可利用的技术形式出现,很快就会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