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ofo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强势进入新闻业,带来了新闻生产、分发、体验各个系统的颠覆和重构,国内外媒体对智能技术均表现出积极拥抱的态度。国际上,大型科技公司占据了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如微软、苹果、谷歌等,国际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智能技术,美联社于2014年发布WordSmith,使用机器人写稿。国内,商业媒体中,今日头条于2012年发布第一个版本,成为算法分发的开端,主流媒体也积极拥抱技术,新华社发布媒体大脑,在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也频频看到智能技术的身影。本文将人工智能新闻置于媒介环境学派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探讨。将“身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而延伸意味着截除。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实现了人在某方面的延伸,同时一些方面被截除了,这些被截除的部分则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新闻的生产系统中,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在新闻的分发系统中,延伸了媒介对用户的理解力、与用户的关联度以及和用户间的互动性;在新闻体验系统中,则延伸了用户的感知能力,带来了用户体验感的升维,可以用保罗·莱文森所言的“前技术时代”的方式去感知信息,获得更加具身性的媒介体验。新闻的生产系统、分发系统和体验系统是构成媒介系统的子系统。在帕森斯AGIL分析框架下,分别负责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和整合功能,维模功能则由散见于各子系统的职业规范、行业规范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所负责。适应功能意味着媒体向环境中采集信息并生产出完整的新闻作品,目标达成功能意味着媒体向用户交付新闻作品,完成了监控环境、社会协调和传衍文化遗产的目标,整合功能意味着围绕着用户喜好和行为信息所构成的用户沉淀平台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维持用户粘性的同时,在客观上,用户的喜好、行为等信息是新闻体验系统协调新闻生产系统和新闻分发系统的手段,将三个系统紧密整合在一起,更好的实现其功能。用户的喜好、行为等信息协调新闻生产,引导新闻生产的选题、采编方向等,同时也可以协调新闻分发,引导新闻内容在人群中的流向。在纵向看,新闻界所出现的如假新闻、信息茧房等问题是人的“截除”的不适应,也是媒介系统在升级过程中的摩擦和阵痛。这些所谓的“问题”在客观上往往暗示了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旦有可利用的技术形式出现,很快就会投入使用。
其他文献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这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也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关注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模式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资源量巨大,压裂水平井是重要的开采手段之一。常规水力压裂形成的高导流短裂缝对于致密砂岩储层或低渗砂岩储层Ⅲ,Ⅳ类井增产效果较差,另外,高黏度交联冻胶
山西临县碛口号子简称“号子”,是一门根植民间、伴随黄河水运而产生的汉族民歌体裁。它是近现代黄河上的纤夫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配合用力,自然而然发出的吆喝声,起着协调动作、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碛口号子不仅是当地劳动人民为了理想生活团结拼搏的号角,更是传承晋商文明的重要基因,这对于研究当地民俗、记录历史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碛口号子不仅极具实用价值,它还能反映出劳动者的精神面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以及三维处理能力的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从虚拟和现实两个方面推动了虚拟现实相关
小班研讨课不单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规模的缩小,更意味着大学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范式转型。小班研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深层学习,实现学生的
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已经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通过对传统授课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分析比较,探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
数学教学在初中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情况也十分复杂,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在课堂中能够解决的问题却又很有限。"云课堂"的出现和应用很好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