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加。作为因持续不断的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码转换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迈尔斯·司各滕的标记模式理论框架下,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亚各布逊的理论,语言是一套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只有人类才能对该系统进行创造并用它来表达客观世界。通过语言,说话者不仅能够表达一定的含义,并且能够使其交际目的在会话含义中得到体现。由于交际目标的引导,说话者可被视为一定程度上的理性行为者。因此,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语码转换能够传达高于指称意义的含义。语码转换是由说话者的社会心理动机激发和指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非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频繁出现。在本文中,教师语码转换现象被定义为一种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进行的非标记性语言选择和教学策略。本文定性研究部分主要利用课堂观察、录音和访谈等方式分析了英语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特征和各种社会心理动机。定性分析显示,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主要出于以下几种动机:避免表达含糊、填补词汇空缺、转换话题、强调、引发幽默效果、准确翻译、显示社会身份、总结归纳和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等。基于对定性研究结果的认识,作者提出如下假说: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英/汉语码转换的使用是切实可行的,母语和目标语的平衡使用有利于外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定量研究部分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策略的评价和接受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现象持肯定态度;学生普遍对出于如下四种动机的语码转换接受程度较高:用于准确翻译、用于强调、用于引发幽默和便于使学生理解接受的语码转换。调查结果验证了定性部分提出的假说。本研究结论有助于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现象,作为一种理性的言语选择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选择地正确运用语码转换策略,使课堂语码转换在正确引导下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基于条件有限,本研究的结论还不够成熟,有待于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