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肺炎旁胸腔积液及脓胸患儿的临床特征性表现以及与病原学的关系,为临床诊治中早期发现、正确治疗以及阻断疾病进展寻求循证医学证据,提高减少患儿痛苦、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的防治手段。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肺炎旁胸腔积液(PPE)并住院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0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1082例患儿根据年龄分为:1月~1岁龄、~3岁龄、~6岁龄、~9岁龄、>9岁龄5组;根据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1-2月)4组,冬春季组(12月,1-5月)、夏秋季组(6-11月)2组;又将NPS、BALF、胸腔积液、血培养4种标本病原学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分为单纯肺炎支原体组(A组)、单纯细菌组(B组)、单纯病毒组(C组)、混合感染组(D组)4组;根据过敏体质情况分为:过敏体质组、非过敏体质组2组;根据治疗手段及胸腔积液特点分为:脓胸组和非脓胸组;根据胸腔积液病原菌结果分为:肺炎链球菌组(A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B组)、肺炎支原体组(C组);根据胸腔积液和或血培养病原菌阳性结果分为:肺炎链球菌组(SP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SA组)、肺炎支原体组(MP组)。总结肺炎旁胸腔积液、脓胸以及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后PPE患儿、脓胸患儿与个体、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的高危现象、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肺炎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患儿共108453例,诊断为PPE1082例,PPE发生率为1.00%,其中诊断为脓胸108例,脓胸发生率0.10%。肺炎旁胸腔积液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生在夏季最多。PPE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发热、喘息、胃肠功能紊乱、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紫绀,不同年龄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有各自的特点,1月~1岁小龄组患儿更多出现呼吸急促、喘息、紫绀、消化道症状,婴幼儿肺部较易合并气胸、肺脓肿,学龄期儿童尤其是大于6岁儿童更容易出现大叶性肺炎改变。结合NPS、BALF、胸腔积液、血培养4种标本病原学检测结果,病原阳性检出率为80.68%。其中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占肺炎旁胸腔积液患儿的46.02%;单纯细菌感染占肺炎旁胸腔积液患儿的4.99%,单纯病毒感染占肺炎旁胸腔积液患儿的4.53%;混合感染占肺炎旁胸腔积液患儿的25.14%。肺炎支原体PPE好发于大年龄组孩子,热程、白细胞总数、CRP及PLT无明显升高,少见出现气促、紫绀、喘息、气胸,影像学表现呈大叶性肺炎多;病毒PPE多见喘息;单纯细菌组出现呼吸急促、紫绀、消化道症状多,易发生肺脓肿;混合感染组更易发生肺不张,住院时间最长。PPE过敏体质患儿男孩的比例高于非过敏体质组,过敏体质患儿早产儿的比例高于非过敏体质组,过敏体质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长于非过敏体质组,过敏体质患儿更易出现喘息、紫绀、消化道症状。脓胸临床表现以咳嗽、发热、呼吸急促为主,但更易发生喘息、紫绀、肺外损伤等凶险临床表现及多器官受损,病例大都治疗困难。1岁龄及以下儿童发生脓胸易出现呼吸急促、喘息、紫绀及消化道异常症状,>9岁龄儿童发生脓胸出现胸痛、胸闷的表现多。若胸部影像学表现双侧胸腔积液,同时伴有肺实变、肺不张、气胸、肺囊性变、肺脓肿需高度关注脓胸可能。肺炎链球菌(SP)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为脓胸的主要致病菌,但并不是所有的脓胸病例都能明确病原学,也不是同一个患儿多部位标本可检出同一种病原体,但多部位标本可在目前的检测技术及手段中为获取最大可能的病原学检查结果提供帮助,有利于临床从治疗疾病角度进行综合判断、提高精准治疗水平。SP感染后脓胸更易发生在较小年龄组患儿,SP感染后脓胸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胸腔脓液常规及外周血常规WBC>10.0x109/L患儿比例多、外周血CRP>100mg/L患儿比例高,需要更长的住院治疗时间,胸部影像学检查病理改变恢复时间需半年之久,所以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炎症表现更明显,对肺的损害大,肺部恢复时间更长。结论:1.肺炎旁胸腔积液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多发生在夏季。2.1月~1岁小龄组PPE患儿更多出现呼吸急促、喘息、紫绀、消化道症状,婴幼儿PPE肺部较易合并气胸、肺脓肿,学龄期儿童尤其是大于6岁儿童PPE更容易出现大叶性肺炎改变。3.肺炎支原体是儿童PPE第一位病原。过敏体质组PPE患儿的住院时间长于非过敏体质组,过敏体质患儿更易出现喘息、紫绀、消化道症状。4.脓胸临床表现以咳嗽、发热、呼吸急促为主,但更易发生喘息、紫绀、肺外损伤等凶险临床表现及多器官受损。肺炎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脓胸的主要致病菌,多部位标本可在目前的检测技术及手段中获取最大可能的病原学检查结果提供帮助。5.肺炎链球菌感染后脓胸更易发生在较小年龄组患儿,感染后炎症表现明显,需要更长的住院治疗时间,胸部影像学检查病理改变恢复时间需半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