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的粮食统购统销运动是从1953年年底开始的,初始遵循中央的精神,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动员,只是通过干部逐级向基层传达。但是,随着统购统销运动的开展,中央逐渐认识到粮食统购统销动员的必要性。于是,中央印发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宣传的参考材料,并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重要媒体上进行宣传动员。各地方也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从1958年开始,中国开始出现反右倾扩大化、浮夸风等现象,这也影响到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所以,本文即研究1953年至1958年问的统购统销宣传动员情况。笔者从上海档案馆和上海市各郊区档案馆收集大量的资料,对统购统销的宣传动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力求做到真实反映上海郊区当年的情况。上海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并且上海作为解放初期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消费水平也比较高,因此,保证上海粮食的供应,对新生的中国政权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另外,上海地少人多,且土地占有趋于分散。并且上海郊区的土地,大部分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比较少,因此,上海郊区统购粮食的任务非常艰巨。统购统销实行的初期,上海郊区各阶层对其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上海结合自身的情况,对上海郊区各阶层进行了教育。首先,上海郊区针对统购统销成立了机构组织,配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选拔了很多宣传员和报告员,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为宣传动员做好准备。其次,上海郊区结合郊区干部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后,上海郊区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动员。比较典型的方式是与总路线教育结合起来,这种动员形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达到很好的效果。比较重要的方式是与大辩论的结合。通过大辩论,群众能够把心里的疑惑和不愉快说出来,报告员和骨干对他们进行解答,解除群众的顾虑。经过大辩论,群众明白了统购统销的重要性,清楚了支持统购统销就是支持国家建设。在方式上,上海郊区还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文化馆、农村剧团、农村俱乐部,成立读报组、农民业余学校,办黑板报、展览会等非党组织宣传形式。另外,郊区各县积极办县报、发展农村有线广播。这些方式的开展,使上海郊区的统购统销能够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