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从传入中国的那天起,就饱受争议,备受诟病,自古中国人谈性色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又与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至今艾滋病也没有找到治愈的可能,因此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自然转嫁到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上。本文以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深入到艾滋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了解他们感染后的生活,遇到的困难,在面对社会大众的偏见、歧视甚至排斥时是如何再适应的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查阅大量艾滋病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报告文学、网络论坛、期刊杂志等。调查对象的选取全部来自沈阳某NGO组织的服务对象,通过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的结合,真实描述艾滋病患者感染后的生活,受到的排斥和歧视,以及相应的适应策略。本研究主要围绕着艾滋病患者从最初感染艾滋病的反应、感染后遇到的困难以及由此衍生的生存策略来描述艾滋病患者的社会适应状况,主要从自我认同、经济生存和社会交往三个维度来反映;并且分析了同性恋感染者、卖血和输血感染者两类人群的社会再适应困境,总结了艾滋病患者社会再适应四种类型,分别是自我疏导型、网络解压型、向他人寻求帮助型、报复社会型,并针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再适应困境提出了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艾滋病患者这个群体的社会再适应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大众对艾滋病认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客观态度已经有很大改观,但主观上对艾滋病患者还是有强烈的戒备和恐惧心理。艾滋病患者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歧视等不平等待遇,有来自医生的、亲朋的,甚至是家人也不理解,因此向他人隐瞒病情是艾滋病患者的行为策略。卖血感染艾滋病的人群是时代的牺牲品,贫困是罪魁祸首;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群体因为身份的双重性,更是在身份认同、婚姻等问题上承受着重重压力。虽然社会适应是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但艾滋病患者社会再适应是否顺利仍然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宽容程度,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首先是舆论导向和媒体的客观宣传,有利于社会大众对艾滋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这其中包括医疗机构的参与、法律上的保护,NGO组织的支援等等。最后,作为社会排斥和歧视的受害者,艾滋病患者也应该参与到反歧视的行动中,艾滋病患者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扭转公众对艾滋病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