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代,两种叙事方式——20世纪70年代知青小说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yus0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个体对历史的记忆都不同,历史是每个个体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加工而呈现出来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历史在记忆中被反复地修改,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同一历史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叙述。发端于20世纪50、60年代,在70年代形成高潮的上山下乡运动,不同作家对这一历史的看法不尽相同,由此形成了两类知青叙事,一类是主流知青叙事,另一类是边缘知青叙事。  本文主要以有知青经历的作家在20世纪70年代所创作的、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入手,梳理并分析两类知青叙事,在叙事主题、叙事模式上的差异,并探索形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叙事主体的精神缺位与觉醒。  本文在绪论中对选题的意义与价值、知青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本文中涉及的“知青小说”“主流知青叙事”“边缘知青叙事”等概念进行界定。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70年代知青小说的叙事类型。将70年代知青小说分为两类,一是主流知青叙事,二是边缘知青叙事。根据政治发展和文艺政策的调整,分别将两类知青叙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概述,以便更清楚、全面的了解两类知青叙事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是对70年代主流知青小说的内部叙事逻辑进行探析,从政治文化背景,小说形成的几种创作模式入手,探讨叙事主体的不忏悔及理想无罪的精神缺位意识。第三章是对70年代边缘知青小说的叙事演变历程的还原。从生成的历史语境入手,以边缘知青小说叙事形态的变化为支点,探讨叙事主体精神是如何觉醒的。第四章通过对小人物与潜藏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挖掘出忏悔、苦难等叙事主题在80年代知青文学的延续,以期探究70年代知青小说对80年代知青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其他文献
托马斯·哈代在其作品中处处体现了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精神关怀,在其“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中哈代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自然、动物、女性的生态伦理关怀,更体现了哈代对现代人
本文专题探讨情态副词“照常、照旧、照例、照样”,主要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个方面来考察它们的异同,并探讨其历时演变过程。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已经被人们认可,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教育那种只能会答卷,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答卷工具。培养出来的应该是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