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族是中国乡土社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组织,到了明清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以贵族门第为特征的等级谱牒制改为以庶民户与官绅对等地位为特征的谱牒制,从此以建祠、修谱、制定族规作为体现形式的宗族制逐渐形成。宗族在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维护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加强封建上层建筑建设,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受到了国家统治者的垂青。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三面环山,山地多平原少,土瘠民贫,民俗刁悍,“难”、“冲”、“疲”、“繁”、“僻”的府州县甚多,且江西自古就有“好讼”之风,号称难治。江西也是清代宗族组织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其地方性的特点,其宗族势力也在国家重视和支持下得到了发展并逐渐与国家趋向对立,乾隆朝对江西宗族进行了治理。主要实行了祠正制和“毁祠”运动。乾隆朝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时期:既是“康乾盛世”发展的顶峰,也是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的起点,其时社会问题丛生。本文试图从整体上系统地说明江西宗族的产生发展情况,说明其是如何从与国家统一走向对立。主要探讨乾隆时期对江西宗族的治理问题,关注宗族的地方特色,同时注重与乾隆朝的时代背景(人口问题、吏治问题、诉讼问题等)相联系,深入分析乾隆朝对江西宗族治理的原因、政策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