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热病毒N蛋白C端变异分析及表位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 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50%。该病流行于犬科、鼬科以及浣熊科部分动物,世界范围内分布分布,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是构成CDV核衣壳的主要结构蛋白且能最早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在病毒中表达量最高,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CDV的诊断中具有巨大优势。犬瘟热N蛋白C端存在一个高突变区(aa408~519),该区段变异率较高,具有一定疏水能力且存在大量的潜在抗原表位。有研究发现C端的变化能够对病毒的毒力产生影响,且强弱毒株N蛋白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C端这一高变区。因此对该区域的变异及功能分析有助于我们对CDV的深入研究。  为了解犬瘟热病毒N蛋白C端高变区具体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首先对采自武汉、上海、长春、大连的102份疑似犬瘟热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9份样品为阳性。对阳性样品N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得到19条序列,与19株GenBank的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在336个核苷酸基因片段中有101个位点发生突变;在N蛋白C端高变区112个氨基酸推导序列中,有36个位点发生改变,N蛋白的C端突变率高达32%,且疫苗株与中国流行株在N蛋白C端存在的差异最大。  鉴于上述分析,用腺病毒载体表达的CDV截短N蛋白(aa401-523)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并筛选到2株能够稳定分泌抗CDV N蛋白的MAb,命名为N1-C8和N1-C41。经间接ELISA测定N1-C8和N1-C41培养上清液及小鼠腹水效价分别为1∶1024、1∶106和1∶512、1∶1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1-C8和N1-C41两株MAb在识别CDV的不同毒力毒株上存在差异,可能与CDV强弱毒株在N蛋白上的差异变化有关。通过肽扫描方法筛选出N1-C8的抗原表位为线性表位440ENQGGDKYPIHFNDE454,但并未能够筛选出N1-C41的抗原表位,推测可能是因为其抗原表位为空间构象型。  以筛选出的抗原表位作为包被抗原建立440aa-454aa表位ELISA检测方法。经各项反应条件的优化最终确定多肽最佳包被浓度为1μg/mL;包被时间为4℃过夜;最佳封闭液为5%脱脂乳;最佳封闭时间为37℃2 h;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1∶80;二抗最佳稀倍数为1∶4000;血清和二抗最佳孵育条件为37℃1h。计算得到阴阳性血清临界值为0.225;敏感性试验表明,当血清样品稀释倍数为1∶320时仍然能够检测出阳性样品;板内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CV值在0.42%~8.50%,板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CV值在0.36%~8.92%,均小于10%;选择MEV、ADV标准阳性血清进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MEV阳性血清OD450nm值为0.207,ADV阳性血清OD450nm值为0.179,均呈阴性。440aa-454aa表位ELISA检测方法与商品化CDV ELISA试剂盒在检测阳性血清、样品血清以及阴性血清的符合率分别为88.2%、87.2%以及91.6%,表明所筛选出的抗原表位肽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为CDV的ELISA诊断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为CDVN蛋白抗原表位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应激是机体受到应激性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畜禽贸易的繁荣,畜禽运输成为畜牧业中的必要环节。本试验随机选择相同环境中饲养的6头夏
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s,SP-A)和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s,SP-D)对肺部的发育、成熟起到重要作用。SP-A和SP-D基因的表达量与呼吸系统免疫防御息息相关,对肺部
猪细小病毒4型(Porcine Parvovirus Type 4,PPV4)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博卡病毒属的新成员,于2009年由美国科学家Cheung等首次检测发现并报道。此后两年,许多科学家
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是引起犊牛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   本课题将从2009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养
鱼类皮肤黏膜是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鱼类皮肤黏膜可独立完成抗原摄取、递呈及分泌抗体等功能,在鱼类抵抗外来病原侵袭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