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型城镇化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城镇化的持续健康推进应当与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协调。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袭城”“垃圾围城”等问题显然对资源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绿色发展理念也已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是集传统农区、欠发达地区、粮食生产与人口密集区于一体的特殊地区,如何在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推动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前行,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在介绍研究背景的基础上,依据协调发展理论、系统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理论及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理论,借助熵权灰色关联法计算出新型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水平综合得分,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水平;接着对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水平以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序评价,分析原因。再次,运用Jenks最佳分类法和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水平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关联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从时空两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提出调控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时段内,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以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具体而言,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在2003~2007年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2007~2014年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资源环境水平2003~2007呈现递减趋势,2007~2014年则稳步上升明显。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在2003~2007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变化不显著;2007~2014年则波动上升,变化显著。(2)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以及两者的协调水平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不一致,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特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表现为,相对高水平区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呈现由中西部向南部部分地区扩散的趋势;相对较高水平区和相对中等水平区主要以全区东北部分布为主;相对低水平和相对较低水平则主要分布在全区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并且在空间上有一定连续分布特点。资源环境水平的空间格局表现为,资源环境相对高水平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且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相对较高水平区主要集中在全区的东北部等地;相对中等水平区则以全区南部地区分布为主;相对低水平和较低水平区则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3)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以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表现出集聚分布的特征,高高区(hh区)、高低区(hl)区、低低区(ll区)、低高区(lh区)四种空间关联类型区无论在个数还是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较大的差异,呈现以hh、ll分布为主的空间关联特征。从全局moran’si指数来看,全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水平以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水平高的地方相邻,水平低的地方也相邻,并且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lisa显著性聚类图看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hh类型区和资源环境水平的ll类型区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的ll类型区与资源环境水平的hh类型区以中原经济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分布为主,全区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关联状态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hh类型区由中西部向南部地区扩散的趋势,数量上增加。ll、hl、lh类型区主要分布在中原经济区的东部和东南地区,数量上也呈现递减趋势。(4)根据前文研究结论,本文从时空两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以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提出调控策略。新型城镇化的时序调控策略为:第一,促进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同推进。第二,注重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第三,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四,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六,发挥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资源环境系统的时序调控策略为:第一,强化区域资源利用规划,保障资源对生态的支撑作用。第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减轻生态压力。第四,构建环境工程推进机制,促进资源环境潜力提升。对全区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应对之策:第一,推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加强政府引领作用。第二,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体系。第三,完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推动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第四,建立统一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服务一体化。第五,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引领经济发展新高度。空间整合方面的调控策略:根据新型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水平以及两者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空间结构特点,将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空间调控分别划分为高值调控区、较高值调控区、中值调控区和低值调控区;之后根据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及两者协调发展四个调控区的具体情况提出调控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综合作用机制。这可能是本文的一点贡献。然而,由于受个人知识体系和地域实际情况的影响,对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概念内涵理解有待完善,对其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仍需改进,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