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老年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青岛某三甲医院老年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7例(男性44例,女性73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24hABPM)监测,收集监测数据(包括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所出现的不同的昼夜节律变化,按照患者间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类型可分为杓型组24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3例(其中非杓型组67例,反杓型组2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超声检查,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级。此外还需采集患者多项临床检测结果的数据,其中包括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将杓型组患者与异常昼夜节律组患者(包括非杓型组患者与反杓型组患者)一般资料、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白天收缩压、白天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进行比较,将杓型组患者、非杓型组患者与反杓型组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比较,探索不同类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高血压患者间的差异性。将数据使用Excel2016进行整理,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2检验。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与杓型血压组相比较,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组患者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杓型血压组与反杓型血压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左侧颈动脉与右侧颈动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左侧颈动脉与右侧颈动脉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方面,反杓型组平均血压水平高于非杓型组[(132.92±15.75)mmHg vs(122.85±14.91)mmHg,(72.38±8.75)mmHg vs(64.34±9.98)mmHg,(1mmHg=0.133kPa),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损伤靶器官概率更大。并且首次说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反杓型)左侧颈动脉内膜损害程度较右侧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