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始于1984年,为了应对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现已经形成了从初中到高中,从地区到全国、从初赛到决赛的逐级选拔模式并形成了考查、选拔和培训参赛学生的具体标准: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应试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中国代表队自1987年首次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简称IChO)以来,已经历了21届赛事,共派出84位选手,获得了60金,21银、3铜,共计84枚奖牌,并获得10次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但各省市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方面的水准仍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2001—2008年初赛试题的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初赛试题知识点考查以纲为本、重点突出,逐年继承、有章可循;2、新课程改革后更加突出对中学化学自然增长点的考查,而逐渐摒弃对记忆性知识和大学知识的考查;3、突出对思维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的考查,尤其是注重对创造能力的考查;4、要求应试者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化学视角观察世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研究者对内蒙古自治区5座城市的8所学校,北京、浙江、湖南等省的8所学校的化学教师以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发现在学校对化学竞赛活动的重视程度、所采取的宏观管理措施,辅导教师对化学竞赛的认识态度及精力投入,学生对化学竞赛的认识态度及精力投入等方面,我区与先进省市相比仍存在不足。对近年全国化学竞赛初赛试题的深入分析及内蒙古地区与省外重点中学化学竞赛备赛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各环节的对比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与完善我区化学竞赛水平的若干具体对策:(1)建立稳定、强有力的学科竞赛指导小组(2)制定循序渐进的培训计划(3)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