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D大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01n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皮肤的老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主要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引起的皮肤老化称为自然老化;在环境因素中,又以紫外线的影响最大,所以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皮肤老化又称为光老化。皮肤光老化有特定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与自然老化相比皮肤光老化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皮肤变薄、失去弹性、正常的皮纹加深,而光老化则表现为皮肤粗糙、深乱皱纹、色素沉着或脱失、癌前病变,癌变,并伴有相应的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改变。造成光老化的紫外线主要由长波(UVA320-400nm)和中波(UVB290-320nm)组成,其中UVB是造成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皮肤光老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建立光老化动物模型对研究光老化机制和治疗光老化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模拟性强、操作简便和评价指标明确的光老化动物模型一直是研究热点,但目前国内外皮肤光老化实验研究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以及检验模型的成功与否仍没有统一标准。   目的:   针对建立一种实用的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的关键步骤与方法进行探讨,并针对光老化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皮肤光老化的研究提供试验基础。   材料和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2组,空白对照组10只、光老化模型组10只。用标记笔标出预照射范围,去除该范围内毛发,造模组用紫外线光疗仪进行照射,每天一次,每次15分钟,共8周时间。造模完成后分别切取两组大鼠背部皮肤,每份标本分为两份,一份立即投入液氮,然后置于-80℃冰箱保存以备提取RNA用;另一份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后切片、常规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并采图。   统计学方法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用2-△△Ct的方法将Ⅰ型、Ⅲ型胶原与内参基因β-actin做对比,以2-△△Ct值对每组样本的Ⅰ型、Ⅲ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2-△△Ct值≥2或≤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肉眼观光老化组大鼠背部皮肤增厚,粗糙,并出现明显的粗大沟纹。组织病理HE染色镜下可见,光老化组大鼠较对照组表皮增厚,真皮胶原变性、断裂、减少、排列紊乱,甚至凝集呈块状,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2.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光老化组大鼠皮肤Ⅰ型、Ⅲ型胶原△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选取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操作性强,8周即可完成光老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2.光老化模型组比对照组大鼠皮肤的Ⅰ型、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减少。   3.选用紫外线光疗仪UVA与UVB联合局部照射SD大鼠,简便易行,可复制性强,成功建立了一种实用光老化动物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HMGBl、eIFI-4在胃癌与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探讨它们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方法]   收
目的:原发性肝癌(PHC)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常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PHC的侵袭转移与经IL-6/JAK2-STAT3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密切相关。IL-6能通过激活ST
目的:通过颈部血管彩色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血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测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