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结构及眼压的改变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e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结构及眼压的变化。方法:选取51例(60只眼)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结果分为两组:正常前房深度组24例30眼以及浅前房组27例30眼。两组患者都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用UBM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对所有患者的前房角结构包括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进行测量,同时进行眼压的测量及前房角镜检查,并记录视力。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均较术前增大,眼压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浅前房窄房角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术前变化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各前房角参数及眼压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视力与术后3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前房角镜检查发现,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与术前相比较,各象限房角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宽角显著增多;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较,各象限房角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明显加深前房、开放房角、降低眼压、改善视力,并且术后前房角结构、眼压及视力的变化于1月后趋于稳定。因此,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的预防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