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及其背景下的土地政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deng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简称《苏维埃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专政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第一部工农劳苦大众的宣言书,它与清末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北洋军阀政府的《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等所谓的宪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宪法大纲》用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工农劳苦大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并为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法律和物质等诸多方面的保障。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宪法大纲》规定了工农劳苦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等宪政权利,但是如果没有经济政策的支撑,无论宪政规划的多么完美,最终难以实现。《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这就从根本上提出了反对封建土地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宪法大纲》中规定的人民的其他政治权利。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而农民是土地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最广泛的同盟军,是否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政策,关系到土地革命的成败,《宪法大纲》背景下,苏维埃政权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对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制约,《宪法大纲》在土地政策,尤其是富农政策方面存在着历史局限,本文主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并参照历史、政治文献,研究《宪法大纲》及其背景下的土地政策。文章除引言外,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大纲背景下的富农政策,由于土地革命时期富农政策的连续性,因此,这部分介绍了土地革命前期、中期、后期的富农政策,主要详细介绍了中期——苏维埃宪法实施后的富农政策。第二部分分析了《宪法大纲》与清末、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相比的进步性,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是一个连续性的问题,因此,在比较清末封建土地制度时,介绍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内涵,以便后面的论证更好地展开。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宪法大纲》下土地政策的历史意义与不足之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与苏维埃政权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传承的关系,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前者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土地路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土地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再加上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土地政策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以后的革命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他文献
儿童的思考是发散的,他们的问题往往充满哲思。李普曼认为应该把哲学教育普及到儿童教育中,让哲学走进儿童的生活。马修斯则认为哲学本就是从儿童那里而来,儿童哲学应该从儿童的
质粒DNA作为基因治疗剂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质粒DNA作为基因载体比较安全、使用方便,但质粒DNA在靶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效率低、持续时间短。pUDKH是自行构建的携带HG
<正>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同样,在我们
对发生在南宁市区由台风低压"碧利斯"引发的灾害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强大的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使台风低压稳定少动,西南季风为台风低压附近提供了充
信访制度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是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方式,对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
目的:通过观察4种青光安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影响,来探讨青光安的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滤过道瘢痕化
<正>“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美国《纽约太阳报》新闻部主任约翰·B·博加特(John B.Bgart)在1882年不经意间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一句话,没有想到这句成了经典
<正>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于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尤其是这样。一堂课是一门课程的教学中的一部分。要教好一门课,就必须考虑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谈到如何上好一堂课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为热处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只有保证热处理的快速发展,才能助力于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