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的发源地在于欧洲,十七世纪初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利在佛罗伦萨发明制造的。在钢琴出现之前,流行于欧洲的主要是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和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古钢琴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的6世纪,古希腊出现了独弦琴,中世纪的波斯地区也出现了索尔特里琴和杜希玛琴,这两种乐器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演奏方式上则完全不同。杜希玛琴是在18世纪时期传入中国的,即现在的扬琴。这两种乐器对于后世古钢琴和钢琴的制作都有直接影响。在古钢琴家族乐器中,按照发音方式可分为击弦和拨弦两大类,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拨弦古钢琴,也称羽管键琴(harpsichord)。和击弦类古钢琴相比,羽管键琴的声音既洪亮又清晰,既可作为独奏乐器,也可作为合奏乐器。在巴洛克时代和古典时代初期,羽管键琴是当时教堂、歌剧院和宫廷乐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乐器。虽然拨弦古钢琴在当时很受欢迎,但由于演奏此钢琴者不能通过手指触键直接改变力量和音色,无法充分满足演奏者的主观表达欲望,所以到了 18世纪后期,逐渐被新兴钢琴所替代。钢琴的前身是击弦古钢琴,而不是羽管键琴,羽管键琴是通过拨动琴弦而发音,而钢琴则是通过敲击琴弦来发音。1709年,巴托罗米欧·克里斯托福里制作出了一架能够同时演奏柔音和强音的钢琴,自此开启了钢琴的历史新纪元①。很多人都知道钢琴在外文里译作的piano一词是来自于意大利,在意大利语中钢琴的全称为piano-forte,当中的piano是轻和弱的意思,forte则是强的意思,在意大利语中“钢琴”最早指的是就能够同时发出强音和柔音的击弦古钢琴。自17世纪钢琴诞生以来,至今已历经了 300多年的发展,而今已发展成为主流乐器行列。在其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制作材料还是外观外形都经历了各种演变,经过不断的改良变化,钢琴才有了现在更加宽广的音域,更强的音量,更丰富的音色以及和声的效果。通过钢琴底部的踏瓣可对音量、音色、旋律、和声效果以及节奏进行变化调整,在作品诠释以及音响色彩变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外形外观上可将现代钢琴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立式钢琴,另一种是卧式钢琴,这两种钢琴都带有三个踏瓣:立式钢琴的踏瓣从右到左分别是延音踏瓣、倍柔音踏瓣和柔音踏瓣;卧式钢琴的踏瓣分别是延音踏瓣、选择延音踏瓣和柔音踏瓣。钢琴踏瓣随着钢琴的外观及其内部的构造变化而发生改变,不同时期踏瓣在演奏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产生的音响效果是不一样的。本文以钢琴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演变时期为线索,对不断改进的钢琴制造工艺,踏瓣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在实际演奏中对作品的影响效果和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制作工艺的变化对实际演奏效果的影响情况,明确踏瓣在演奏中的使用目的。通过对钢琴踏瓣的制作工艺及其演奏效果的探讨,研究作曲家和演奏家是如何用踏瓣来达到其独特的色彩效果、诠释各自的音乐风格,准确还原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