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再灌注是治疗脑缺血的关键。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坏是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据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导致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与血脑屏障的破坏关系最为密切。而在临床上高血压早已被公认为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是临床上常用降压药物之一,同时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家族的成员。本实验以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为基础,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2)表达的影响,探讨卡托普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并为临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药物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时间为2h,再灌注时间分别为1、3、5、7、9天,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分为五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卡托普利50mg/kg,每日灌胃。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鉴定脑梗死模型,采用Longa评分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伊文思蓝(Evansblue,EB)荧光定量的方法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通过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MMP-2的表达。分别观察再灌注后给予卡托普利1、3、5、7天和9天时BBB的通透性和MMP-9、MMP-2的表达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实验成功模拟了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2.在缺血2h后,TTC染色可见缺血灶趋于稳定,累及大脑中动脉供血的大部分区域。脑水肿明显。3.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天评分最高,给药后分值显著降低,第9天评分最低。4.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天EB含量最高,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在第7-9天又略有上升(p<0.05)。5.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天MMP-9表达最高,在给药后的3-7天显著下调,而7-9天时表达略有上调(p<0.05)。6.脑缺血再灌注后第3天MMP-2表达最高,在给药后的3-9天表达略有下调(p<0.05)。7.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EB含量与MMP-9表达具有相同的时间变化趋势。前两者与MMP-2表达的时间变化趋势不相一致。结论:1.根据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推测卡托普利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2.大剂量卡托普利在使用7天内通过抑制MMP-9活性而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3.大剂量卡托普利在使用超过7天后,MMP-9的活性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随之增高,推测一周后使用大剂量卡托普利可能会加重脑缺血损伤。4.脑缺血再灌注时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与MMP-9的表达呈时间相关性,与MMP-2的表达无时间相关性,提示MMP-9参与脑缺血时血脑屏障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