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客户需求的日渐多样化,乘用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改善被视为制造组织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实践中也已经成为世界领先企业应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挑战的重要方法。但我国制造企业的改善活动还存在着目的性不足、方法不多、改善参与率不高等问题,这在本文的研究对象F公司中也广泛存在,从而影响了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究其原因,是企业中的改善管理体系不够系统、不够科学,甚至有所缺失。因此,研究如何根据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企业改善管理的体系,从而引导企业改善活动的方向,引入高效的改善流程、方法和评价标准,将会为企业获取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挑战提供非常有意义的指导和建议。本文以F公司焊装车间为研究对象,主要做了如下工作:第一,对改善和改善管理体系的概念进行梳理明确、对改善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研究,本文发现,改善管理已经成为行业领先企业的管理惯例,贯穿企业运营的全过程、起到了关键的战略作用。而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也在多个方面获得了深入的研究,并与工业工程、丰田生产方式等理论相互融合,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企业情境下得到了成功的运用。第二,对F公司焊装车间的改善管理体系的当前状态进行分析和诊断。在分析了车间一般管理现状、车间改善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Bessant.J等人开发的持续改善能力评价模型和现场多群体的调查结果对其进行了初步诊断,认为当前的改善管理体系存在的目标和定位不清晰、流程和方法不健全以及激励机制效果不佳三个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建立一个目标导向的、系统性的车间改善管理体系对F公司焊装车间来说十分必要和迫切。第三,对车间改善管理体系进行详细设计。依据系统工程理论、持续改善理论和车间实际管理情境对车间改善管理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明确了车间改善管理体系的定位、功能和结构,提出了车间改善管理体系的五个子模块,即方针管理、流程级改善、QC改善、个人改善和改善保障模块,并设计了模块之间的层次和相互关系。应用IE理论、TPS改善手法以及评价和激励理论等理论方法,结合车间历年工作的积累,开发各个子模块的工作流程、改善方法框架开发以及评价标准等。最终建立了完整的车间改善管理体系。第四,对车间改善管理体系如何有效实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运行结果。基于车间实际情景,认为系统的、目标导向的改善管理体系在车间的推行需要从组织结构、工作计划、培训支撑和阵地支持四个方面进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改善管理体系实施前后,车间的人均改善提案项数由1.5项提升至3.1项,QC改善完成率由70%提升至91%,车间改善管理能力在集团FPS评价体系中的得分同比提升了29.2%,其他衡量指标也有一定的提升。这说明改善管理体系的实施对于车间改善能力提升起到了一定效果。通过研究,本文认为通过明确改善管理体系的定位、结构和管理指标,设计清晰和直接的改善工作流程,梳理和标准化实可用的实施方法以及设计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等四项措施,形成系统的改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提升员工改善热情、能力和改善效果,从而提升企业制造组织能力、支撑企业战略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