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大鼠随机对照实验,运用合募配穴法和俞募配穴法选穴,分别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进行针刺预防,对比不同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通过对大鼠下丘脑中所含蛋白SDS-PAGE差异表达蛋白谱的分析,进一步探索针刺对下丘脑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总结针刺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的效应蛋白,通过对比进一步探讨合募配穴法对应激性胃溃疡的防治效果。初步探讨针刺刺激中枢的方法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的生物学机制,为中枢对“经穴-脏腑”相关的调控规律提供参考,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空白对照组、B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组、C俞募配穴组、D合募配穴组4组,每组8只分别对C组(即俞募配穴组,“胃俞”、“中脘”针刺组)和D组(即合募配穴针刺治疗组,“后三里”、“中脘”针刺组)进行鼠套固定针刺处理,选用0.5寸针灸针,“中脘”穴直刺2mm,“后三里”穴直刺5mm,“胃俞”穴斜刺5mm,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于上午8-12点之间进行,留针15分钟,连续进行10天。B组,即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组每日进行抓取、鼠套固定15分钟,待C、D组针刺结束后,B、C、D三组采用WRS应激法造模。A组,即空白对照组正常喂食,不进行任何处理。造模结束后,取出四组大鼠胃组织和下丘脑,胃组织进行肉眼观察溃疡指数计算,HE染色镜下观察;下丘脑研磨后,对研磨液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以观察所含蛋白种类的差异。结果:1.肉眼观察:B组胃组织出现了数量较多、大小不均的溃疡灶,胃溃疡指数较大。C组和D组胃粘膜损伤程度较轻,溃疡指数也较小,且合募配穴组疗效优于俞募配穴组,更接近于空白对照组。2.HE染色镜下观察:A组的大鼠的胃粘膜层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和腺体排列整齐,未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未见炎性细胞浸润。B组,可见溃疡处胃粘膜层缺损,局部黏膜层出现连续中断,上皮细胞脱落,腺体被一定程度破坏,粘膜下层可见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C组和D组大鼠胃粘膜层的完整度、上皮细胞和腺体的排列、毛细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方面的表现均较好。而且,D组未见细胞脱落,腺体排列整齐,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其大鼠胃粘膜形态相对于C组更接近A组。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显示,四组大鼠的下丘脑中不同蛋白的含量有明显差异,相对分子量接近72kDa、43kDa、34kDa的蛋白带,B组含量均明显高于A组,经过针刺预防的C组和D组,其含量明显低于B组,并且,D组相对于C组,其含量更接近于A组;相对分子量接近95kDa的蛋白带,B组含量明显低于A组,经过针刺预防的C组和D组,其含量明显高于B组,并且,D组相对于C组,其含量更接近于A组。结论:针刺疗法对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疗效确切,且合募配穴治疗相对于传统的俞募配穴临床效果更显著。其作用机制推测,相对分子量约为95kDa的蛋白分泌水平降低和相对分子量约为72kDa、43kDa、34kDa的蛋白分泌增加与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针刺极有可能是通过改变这种趋势,从而起到预防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并且合募配穴组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俞募配穴组。其中相对分子量约为95kDa的蛋白可能为热休克蛋白HSP90-α(hsp90aa1),72kDa的蛋白可能是71 kDa热休克同源蛋白(HSPA8)和70 kDa相关热休克蛋白质(HSPA2),43kDa与34kDa的蛋白可能为烯醇化酶类(Enolase),以上蛋白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或经他处分泌后转移到下丘脑中发生作用。对其化学本质、分泌和转移过程应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