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stionchus属昆虫病原线虫新种09FLY1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病原线虫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生物防治因子,由于昆虫病原线虫具有宿主的范围广、可以主动寻找宿主、对人畜以及环境安全无害、不产生耐药性、可以和化学杀虫剂以及其他生物防治因子混用的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害虫的防治中,也受到诸多学者及商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描述的昆虫病原线虫共有约78种,其中异小杆科(Heterorhabditidae)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s)14种,斯氏科(Steinernematidae)的斯氏属(Steinernema)62种,斯氏科新斯氏属(Neosteinernema)1种,小杆科(Rhabditidae)拟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doides) 1种。所有描述的昆虫病原线虫均属于小杆目。利用大蜡螟幼虫诱捕线虫的方法从宜兴土样中分离出一株昆虫病原线虫新品系,标记为09FLY1。该品系体长260-900μm,表面有清晰的环纹,布满了脊,该线虫为雌雄同体,雄性特征退化,管状口,口宽阔且短,食道长,有两个食道球,中食道球和末食道球,两食道球相距40-65μm,口腔内有6个锯齿状的齿,头部有2个对称感受器,6个乳突,唇瓣为6个,尾部细长,成虫阴门裸露,无表皮覆盖。侵染期幼虫:体长=244.30±11.33(228.82-285.19);咽长=37.846±1.154(33.27-53.82);两食道球距离=18.463±1.021(17.34-29.11);尾长=101.307±14.706(98.84-132.19);ES=43.431±3.123(40.85-61.30)。18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09FLY1和Pristionchus pacificus线虫亲缘关系最近,但是形态学特征和该属内线虫不同,18S rDNA序列和ITS序列的长度、碱基组成存在很大差异,结合形态结构与分子系统进化特性分析,确定09FLY1为该属内新种。09FLY1侵染期幼虫侵染大蜡螟幼虫3天后的死亡率达到94%以上,侵染6天后的LD50为14条线虫。从线虫09FLY1肠道中分离得到共生菌菌株09FLYB1,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显示该菌株为沙雷氏属细菌。用线虫09FLY1侵染期幼虫和共生菌菌株09FLYB1对蛴螬和大蜡螟幼虫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共生菌饲养蛴螬幼虫后能够使蛴螬体表出现琥珀色斑点,此时蛴螬停止进食,最后蛴螬死亡;该菌株对大蜡螟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注射86个细菌就能够达到其LD50。
其他文献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多年以来在我国各省份爆发成灾,给我国的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2000年以来,几乎每年发生都较为严重,其中2003年及20
多聚唾液酸化的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有重要的作用,如调节轴突生长,神经束化,细胞迁移,神经元可塑性,和发育成熟后的少量神经细胞再生补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