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东祁连山地景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1994年到2009年十五年间,东祁连山地景观的六个景观组分林地、草地、灌丛、冰雪、水域和裸地,其缀块数量和缀块面积均有变化。在景观总面积相等的情况下,缀块数量逐年减少。其中,草地的缀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较小,景观稳定性最高,表明基质处于稳定状态;林地、冰雪和水域的缀块面积均减小,表明这三种景观组分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2)东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东祁连山地景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1994年到2009年十五年间,东祁连山地景观的六个景观组分林地、草地、灌丛、冰雪、水域和裸地,其缀块数量和缀块面积均有变化。在景观总面积相等的情况下,缀块数量逐年减少。其中,草地的缀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较小,景观稳定性最高,表明基质处于稳定状态;林地、冰雪和水域的缀块面积均减小,表明这三种景观组分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2)东祁连山地六种景观组分中,水域受干扰的程度最大,灌丛次之,林地、草地、冰雪和裸地受干扰的程度相对较小。十五年间,干扰度降低的景观组分依次为:林地、灌丛、裸地。1995年相比于1994年,干扰变化率降低的景观组分为林地(-22.78%)和裸地(-25.06),干扰度变化率增加的景观组分依次为草地(2.86%)、灌丛(7.43%)、冰雪(11.30%)、水域(33.40%);2009年相比于1995年,干扰度变化率降低的景观组分为林地(-2.98%)、草地(-2.31%)、灌丛(-31.56%)和裸地(-31.96%),干扰度变化率增加的景观组分为冰雪(8.1%)和水域(0.25%)。3)从总体看,东祁连山地景观的生态安全度呈下降趋势,1994年为0.3613,1995年为0.3469,2009年为0.3126。1995年相比于1994年下降了0.0144,下降率为3.99%;2009年相比于1995年下降了0.0343,下降率为9.89%,十五年来下降了0.0487,下降率为13.48%,表明东祁连山地景观生态安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其他文献
        
 
                            
                                
                                
                                    基因3型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是目前报道的最小的DNA病毒,在我国猪场普遍存在,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干疾病的主要原因,与呼吸道疾病和猪繁殖障碍密切相关,能够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和临床症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的】研究基因3型猪圆环病毒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为阐明PCV3免疫抑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PCV3防控提供新                                
                                
                             
							 
                            
                                
                                
                                    本研究以来源于深绿木霉T2发酵液的蛋白质提取物TraT2A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离体、活体生物测定和RT-qPCR方法,研究了环境因素对TraT2A活性影响,明确了TraT2A的抑菌活性及诱导抗病活性、优化了TraT2A诱导抗病条件,初步探明了其诱导抗病机理,研究结果对指导TraT2A蛋白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和制剂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环境因素对TraT2A活性影响结果表明:                                
                                
                             
							 
                            
                                
                                
                                    犏牛是牦牛(Bosgrunniens)与黄牛(Bos taurus)的杂交后代,大量的研究证实犏牛生产性能上优于牦牛,体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目前关于犏牛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分子机制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4-5岁犏牛(娟姗牛♂×甘南牦牛♀)和牦牛(甘南牦牛♂×甘南牦牛♀)各三头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对犏牛皮下脂肪(DF)和背最长肌组织(DM),牦牛皮下脂肪(YF)和背最长肌组织(Y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一类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全世界小麦主产区均有分布,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对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防治存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畜健康等弊端。因此,开发高效安全和对环境友好的微生物型杀线剂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T6菌株和禾谷孢囊线虫作为试                                
                                
                             
							 
                            
                                
                                
                                    近年来,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严重影响我国苹果的生产。目前,国内外对于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仍以化学杀菌剂作为主要的防治措施,但是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带来了果实质量下降和有害物质超标,以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生物防治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病害防治技术,是目前替代化学农药的一种有效措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通过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                                
                                
                             
							 
                            
                                
                                
                                    本试验以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e)二龄幼虫为靶标,以前期筛选出的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ZZ-9菌株(菌株保存号:CGMCC No.15245)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活菌液、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并与阿维菌素和噻唑膦混配,以期达到协同增效和降低化学农药使用的目的,为田间防效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对ZZ-9菌株发酵液中杀线虫活                                
                                
                             
							 
                            
                                
                                
                                    蚓果芥是广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区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十字花科,具有干旱区植物抗旱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但有关蚓果芥的研究甚少。蚓果芥与模式植物拟南芥同科,拟南芥的研究已相对清楚,能否通过拟南芥已有的信息对蚓果芥植物进行研究与利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根据野外实际调查和前期实验室鉴定发现,蚓果芥相对拟南芥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生态可塑性较高,在植物抗逆性挖掘与利用方面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为此,本文以荒                                
                                
                             
							 
                            
                                
                                
                                    本文以野生藏荠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藏荠根、茎和叶三种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并对其在一天内自然降温过程中(包括急剧降温和长时间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适应性进了研究。测定了藏荠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活力等7个生理生化指标,对它们在低温条件下的生理响应做了进一步分析探讨。旨在阐明典型高山寒漠带植物抗寒的解剖生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藏荠营                                
                                
                             
							 
                            
                                
                                
                                    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 MDH)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参与生物体的糖代谢、脂代谢等多种代谢途径。其主要功能是催化苹果酸与草酰乙酸的可逆转化。除此之外苹果酸脱氢酶还与植物的抗逆胁迫相关。本研究利用3’,5’-RACE技术,从棉花叶片中克隆出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命名为GhMDH。把GhMDH基因分别插入到pET-23b和pBin438上,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