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制备与掺杂改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橄榄石型LiFePO4因其价格低廉、对环境友好、循环性能优良、安全性能突出等优点而成为最具开发和应用潜力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本文采用固相反应法,讨论了制备过程中各工艺参数的影响,总结出最佳制备工艺。结合XRD、SEM、恒电流充放电、CV、和EIS分析LiFePO4/C的结构和电化学行为;并且分别探讨了元素V和Ti以及阴离子F掺杂对LiFePO4/C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本文实验以磷酸铁、氢氧化锂和聚丙烯为原料合成LiFePO/C材料。研究表明,使用高温固相法,合成温度以650℃为佳,650℃合成产物,颗粒尺寸小,粒径分布均匀,放电容量最高,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对不同升温速度条件下合成产物的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与10℃/min升温的合成产物相比,升温速度为3℃/min的合成产物,材料的颗粒异常长大,呈棒状,平均长度超过2μm,颗粒较大造成极化增大,电化学性能下降。原料球磨对产物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原料球磨后的合成产物纯度更高,电化学性能更好。碳包覆量分别为3.6%、3.9%和4.3%的产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材料的电化学阻抗随碳包覆量的增加明显减小,放电容量有较大的提高,碳包覆量为4.3%的产物,0.1C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59 mAh/g,1C放电容量为125mAh/g,50周循环内几乎没有衰减。 分别讨论了过渡金属元素V和Ti以及阴离子F掺杂对LiFePO4/C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V5+离子掺杂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子传导率和锂离子扩散速度,减小电化学极化,从而改善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犹其是掺杂量为3mol%的合成产物电化学性能最佳。1C倍率首次放电容量为136 mAh/g,放电容量随循环升高,第50次循环放电容量达到144 mAh/g。对Ti4+离子掺杂的研究表明,随Ti4+离子掺杂量的增加,材料的电化学阻抗不断减小,电荷传输速率提高,Ti4+离子掺杂提高了材料的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在1mol%、2mol%和4mol%三种掺杂量中,x=0.04的掺杂效果最好,材料的放电容量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增大,0.5C倍率首次和第50次循环放电容量分别为135mAh/g和145 mAh/g。1C倍率首次和第50次循环放电容量则分别为131 mAh/g和137mAh/g。对F-掺杂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F-掺杂能减小电化学阻抗和极化,提高材料的电子传导率和充放电过程的可逆性,有效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Li1-xFePO4-xFx/C(x=0.03)材料0.5C倍率容量为138mAh/g,50周循环内没有衰减。
其他文献
质量是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设计工程
在新型干法水泥窑系统中,分解炉鹅颈管和废气管是窑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内部的流体一般都处于湍流状态,由于要经过180°弯管,气流运动十分复杂,存在复杂的二次流,产生
本文以中间相炭微球(Mesocarbon Microbeads,简称MCMB)为原料,以KOH为活化剂制备球形高比表面积活性炭(High Surface Area Activated Carbon,简称HSAAC)。系统考察了碱炭比、活化温度、保温时间与升温速率等工艺因素对活性炭微球的收率、粉末电阻率、碘吸附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确立了调控活性炭微球孔结构与性能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通过考察活化工艺
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 RP)制造技术是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造技术,它是 CAD、激光加工、数控和新材料等学科的技术集成。作为快速成形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选区激光烧结以其选材广泛、无需支撑等优点受到广泛重视。 本文分析了材料特性和工艺参数对金属粉末直接激光烧结的影响,自行设计并制备了 SLS 用多组分 Ni-CuSn-CuP 混合粉末。通过烧结工艺的研
聚硅烷是近二十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其Si-Si键组成的主链上σ电子的广泛离域,赋予这种聚合物独特的光电特性,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论文系统
以结晶四氯化锡(SnCl4·5H2O)、三氯化锑(SbCl3)、结晶硝酸铝(Al(N)3)3·9H2O)、乙醇(C2H5OH)、去离子水为原料,制备多元掺杂的凝胶,将凝胶分别涂敷于玻璃基片和陶瓷基片上,通过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