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对小说形式和技巧进行探索与创新。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是作者的实验性写作技巧和心理运用完美结合的一部作品,也是现代美国文学最杰出的成就之一。这部小说运用了多角度叙述和意识流手法,采用不同叙述者——班吉、昆丁、杰生和一位第三人称叙述者,从不同方面来探索和表现康普生家族的解体及其家庭成员的精神状态。 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进行解析。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机制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无视时问、道德和外部力量,遵照“快乐原则”来获得满足的本能冲动。“自我”是人格中受到外部世界影响制约的部分。他试图协调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者的要求, 并且努力使“现实原则”取代“快乐原则”。“超我”保持着父亲般的性格,并以良心或无意识的罪恶感形式严厉地行使对道德的稽查作用。 本文认为小说中的康普生家三兄弟——班吉、昆丁、和杰生各自体现了人格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此外,他们的内心独白分别揭示了福克纳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班吉的恋母情结反映出福克纳对其母亲特殊的爱,从而展现出福克纳人格中的“本我”。昆丁的内心独白展示了青年福克纳的心理状态,是福克纳人格中“自我”的体现。杰生的自述表明了福克纳对女性的矛盾心理,是福克纳人格中的“超我”。由此我们看出福克纳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取材进行文学创作,并在自己的内心冲突的激发下,在其作品中表现了“人类的内心冲突问题”,反映出人类“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