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事语”类文献形态及其流变研究——以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和阜阳“事语”类材料的比较研究为中心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ubuj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语”为“语”之一种,这种体裁在当时非常活跃,流传广泛。“事语”类文献的典型特征为:有事有语,而以语为主。“事语”类文献事、语结合的文体特征,与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理性思维及相关的著作传统有关。 学界对“事语”类文献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事语”类新材料的不断出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传世“事语”类文献的再研究,是促使“事语”类文献概念逐渐明朗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两宗典型的出土“事语”类文献——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阜阳“事语”类竹简——比较研究发现,两者虽同为“事语”,且所记均为春秋战国时事,但无论在结构模式还是史料品质方面,两者均存在显著差异。两宗出土“事语”类文献实则异大于同。 “事语”类文献结构模式的差异及演化,反映了“事语”类文献形态演进的大体趋势。在材料版本序列中,越是早期的材料,其三段式结构模式表现得就越明显。从三段式到二段式再到对答体以至后来的语录体,体现了“事语”类文献中事的成分逐渐淡化,语的成分不断强化的演变趋势。 “事语”类文献史料品质的差异,是“事语”类文献形态演变的另一条线索。在版本序列中越是早期的材料,就越近于史传,虚构成分越少;反之,在版本序列中越是晚出的材料,其史传的演义化和虚拟化倾向就越明显。“事语”类文献的这种演进趋势,反映了我国两种叙事传统——历史叙事传统(以记实为特征)和文学叙事传统(以虚构为特征)——对“事语”类文献发展的影响;“事语”类文献史料品质的这种演进趋势,也是由以上两种叙事传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情况所决定的。 早期“事语”类文献形态与我国早期史官传统有密切关系。“事语”类文献以语为主的文体特征与早期史官的记言职能有关;早期“事语”类文献中典型的三段式模式与甲骨卜辞结构类似的情况表明,“事语”类文献与我国早期巫.史不分的史官传统有关。早期“事语”类文献形态的演进趋势,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变迁相一致的,是早期史官文化传统演变,尤其是春秋战国之际史官职守演变和史官群体分化的结果。
其他文献
《春秋》记事简略笔法独特,史称“春秋笔法”。其“微言大义”之阐释,引发不同视角学派无数。其中公羊学派起伏跌宕、历久弥新,颇具现实主义的历史认识或为根本。公羊学派对孔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定县实验”由“洋博士与农夫为伍”及成效显著在“乡建运动”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有关“定县实验”,长期以来,学界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对于主导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