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道德发展到较高层次的表现,如果发展顺利,其有助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初中生社会关系形成,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国内学者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数为小学生及大学生,而针对初中生、留守儿童及民族间的研究相对较少,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力量,其社会价值取向、情绪智力、亲社会行为都可体现出我国未来公民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延吉市分别选取一所朝鲜族中学及一所汉族中学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初中生在社会价值取向、情绪智力及亲社会行为上表现出的特点和差异,分析这三者的关系,并对此提出稳固初中生社会价值取向、提高初中生情绪智力与亲社会行为水平的策略的研究很有必要。 在延吉市第十中学(朝鲜族中学)、第十二中学(汉族中学)共抽选515名在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价值取向问卷》、《情绪智力问卷》与《亲社会行为问卷》掌握初中生社会价值取向、情绪智力与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关系,结合教师访谈与学生访谈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得出以下结论: (1)初中生合作型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多于亲自我型社会价值取向,在年级、性别、民族及留守经历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2)初中生情绪智力水平一般,情绪智力的发展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初三年级学生在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中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留守儿童在情绪智力和情绪感知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3)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水平一般,留守儿童在亲社会行为及亲社会行为利他的和依从的维度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朝鲜族初中生在紧急的维度上显著的低于汉族学生。 (4)初中生社会价值取向、情绪智力与亲社会行为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情绪智力在社会价值取向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 并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强化道德教育,采取知、情、行结合的教育策略、家庭成员的正向示范作用,稳固初中生社会价值取向。 (2)教育者丰富自身的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型的师生观、情智兼顾的评价观、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策略,培养初中生的情绪智力。 (3)通过学校、家庭和媒体的正向干预、紧密家校合作关系来提高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