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的技术和应用对材料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近年来,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在生物成像、疾病检测和治疗等方面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讨论和热切关注,成为了发光材料中的研究热点之一。鉴于其具有激发-发射可分离、高信噪比、宽视野成像等独特优势,近红外长余辉材料是一种有望达到高质量、高精度、高分辨率成像要求的新一代生物标记物材料。然而,目前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激活中心种类少、发光波段局限化和体内生物应用困难这三个方面。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设计开发新型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五章,致力于从材料新体系、发光新波段和应用新突破三个方向探索设计合成新型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第一章阐述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展历史、分类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阐明了本论文工作的创新点及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样品的制备原料、仪器、方法及测试表征方法。第三、四、五章论述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Ni2+离子激活的基于生物第二透过窗口发射的新型近红外宽带长余辉材料ZnGa2O4:Ni2+和Zn1+ySnyGa2-2yO4:Ni2+。位于1000-1600 nm波段的宽带近红外长余辉是源于Ni2+离子的3T23F)→3A23F)跃迁。采用调节Zn2+-Sn4+置换Ga3+-Ga3+格位浓度的方式,成功通过调控Ni2+离子附近的晶体场强弱来实现发光峰的中心位置在1270-1430 nm大范围内可调谐。通过电子顺磁共振谱的测试结果,反映了长余辉发射过程中载流子的动态变化。(2)设计并合成了Tm3+离子激活的双生物透过窗口发射的新型近红外长余辉材料CaS:Tm3+,并通过对照Tm3+离子在CaS和CaO基质中发光性能的异同提出了一种带隙调控稀土离子4f-4f能级跃迁的策略理论。CaS:Tm3+材料的近红外发射峰中心分别位于700 nm、810 nm和1224 nm处,分别源于Tm3+离子的3F2,33H6,3H43H6/1G43H53H53H6跃迁。基于对荧光光谱、长余辉光谱和热释光谱等测试结果分析,探讨了Tm3+离子在CaS基质的余辉机理模型。(3)设计并合成了具有体内可降解能力的新型近红外长余辉纳米材料CaS:Tm3+@SiO2,提出了一种设计具有体内可降解能力的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新方案。通过对比包覆前后的CaS:Tm3+材料在磷酸缓冲盐溶液中的余辉衰减曲线、近红外成像等表征结果,证明了表面包覆介孔二氧化硅层可以有效地提高CaS:Tm3+在水环境中的近红外长余辉性能。结合水解产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及细胞活性检测,也表明了CaS:Tm3+@SiO2材料最终在水环境中能通过水解作用达到降解的效果,且并无毒性显示。突破了长余辉材料易在体内积累的应用局限,使得材料在生物成像、药物传送和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其他文献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就是指在技术、组织上对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环保和季节施工等所采用的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项目管理中如何抓好施工技术、组织设计的几个重要
废纸是制浆造纸纤维原料的重要来源 ,利用生物酶法对废纸浆进行生物脱墨是一种新的造纸生物技术 ,酶法脱墨所使用的酶种主要是纤维素酶。本文主要就近十年来国内外纤维素酶酶
在认定证据是否存在隐含公开时,所认定的技术特征应当与所认定的技术效果与相对应。在“弹性阻尼体缓冲器”案中,本专利的技术效果是承撞头快进慢出,与之相对应的技术特征应
西安市自然生态以及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当地政府与相关旅游企业应积极采用有效措施提升西安旅游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西安旅游业市场竞争力,并激活西安旅游
<正>宋敬业(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毛泽东对"人民"有过许多生动形象和寓意深刻的比喻。1.把人民比作"上帝"。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强调,共产党人只有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这个
创造性是实审审查意见通知书中最常涉及的内容,也是最考验申请人或代理人答复技巧的地方之一,除修改申请文件之外,意见陈述是阐明本申请具备创造性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对于
风速是接触网系统设计中重要的参数,设计风速取值的合适与否对接触网系统运行安全及建设工程的经济性至关重要。就现有设计规范中对风速取值的一些相关参数进行探讨,结合我国
以岭南古代疫情资料为例 ,从疫情资料的界定、相关因素的筛选、疫情时间、地点、烈度的确定等方面 ,探讨以流行病学方法指导整理古代疫情资料的方法 ,试图为解决中医古文献整
运用3S技术,对吉林省境内的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分析了该地区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