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重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尤其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早期阶段。2010年Merwick等提出ABCD3模型预测早期卒中发生,该模型在西方人群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然而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尚需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前瞻性纳入连续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验证此模型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TIA患者。TIA采用WHO传统定义,即症状持续时间﹤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所有患者均由统一培训的两名或两名以上神经内科医师独立诊断为TIA,进行评分并完成CRF表登记,记录所有纳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并完成TIA发作后第2、7、28及90天的随访,记录在随访期内是否发生脑卒中或TIA的复发。使用SPSS16.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ABCD2及ABCD3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对其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先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P<0.1),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用前进法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结果1.共纳入符合条件TIA患者320例,其中6例失访。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为56.97±13.399岁,其中女性129(40.3%)例,男性191(59.7%)例。90d后46例发生卒中,其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无死亡患者,无出血性卒中的发生。2.随着评分的增加,发生卒中的风险逐渐增加,2天、7天、28天及90天发生卒中的风险分别为:5.6%(3.1%-8.1%),8.8%(5.7%-11.9%),10.9%(7.5%-14.3%),14.4%(10.6%-18.3%),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卒中发生率与卒中是否发生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评分的增加,卒中发生风险越大。3.应用预先设定敏感度法,得出ABCD3最佳截断点为5分;2天,7天,28天,90天ABCD3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ROCC=0.757(95%CI0.706-0.786),AUROCC=0.722(95%CI0.669-0.770),AUROCC=0.738(95%CI0.686-0.786),AUROCC=0.717(95%CI0.663-0.766)。2天,28天,90天ROC曲线下面积与ABCD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7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Logistic回归结果,2天时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ABCD3评分(OR=4.726,95%CI1.177-18.976,P=0.029)有统计学意义;7天时多因素分析示:ABCD3评分(OR=2.620,95%CI1.107-6.201,P=0.028)及脑梗死病史(OR=3.995,95%CI1.465-10.896,P=0.007)有统计学意义,与7天内卒中发生相关(P<0.05);28天时多因素分析结果:ABCD3评分(OR=3.017,95%CI1.280-7.111,P=0.012),脑梗死病史(OR=5.288,95%CI1.823-15.339,P=0.002)及7天内TIA发作超过2次(OR=3.358,95%CI1.132-9.958,P=0.029)有统计学意义;90天时分析结果示:ABCD3评分(OR=2.638,95%CI1.243-5.598,P=0.012),脑梗死病史(OR=2.808,95%CI1.100-7.172,P=0.031),7天内TIA发作超过2次(OR=3.050,95%CI1.146-8.116,P=0.026),是各时间段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ABCD3评分模型对住院的中国TIA人群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较ABCD2能更好的预测早期卒中发生,为TIA后卒中预防提供良好的预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