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茶是我国特有的野生大叶种茶树资源,含有特殊的嘌呤生物碱——苦茶碱,且含低咖啡碱、高茶多酚,但其苦茶碱积累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进一步研究苦茶嘌呤生物碱的积累特性,对确定苦茶碱和咖啡碱的代谢途径、揭示苦茶碱高而咖啡碱低的原因及培育低咖啡碱的茶树品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10株苦茶单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发现种子繁殖的苦茶种群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群体,K42与其他各苦茶单株遗传距离均较远、可单独作为一组;K016和福鼎大白茶一组;K015、K017、K018和K011一组;K010、K008、K004和K002一组。苦茶三个不同月份(3、5、9月)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表明,7株苦茶单株的优势嘌呤碱为苦茶碱,最高的K008可达3%以上。其次为可可碱,含量变异范围为0.02%-1.1%。所有样本均含有少量的咖啡碱。各嘌呤碱和嘌呤碱总量均以春茶末(5月下旬)含量最高,之后逐渐下降。苦茶碱合成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酶(可可碱合成酶和咖啡碱合成酶)基因表达强度与苦茶碱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果还显示,苦茶中的茶多酚含量5月下旬最高,达27%以上,3月下旬最低;儿茶素类类总量达13.3%,且均以酯型儿茶素类为主;氨基酸总量变异范围为1%-2%。K015与其它各株具有明显差异,嘌呤碱总量低于0.3%,主要为苦茶碱,其次为可可碱和茶叶碱,在各月份鲜叶中均未检测到咖啡碱;同时,茶多酚和儿茶素类总量分别为17.72%和13.4%。因此K015具有培育成低咖啡碱茶树品系的潜力。而K011、K008的苦茶碱含量高达3%左右,可用于苦茶碱制备和开发的优良材料。苦茶扦插成活率高,在适当的管理下,移栽成活率比较高,可以扦插作为苦茶快速繁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