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创业板的推出,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展风险投资,推动产业升级,以及完善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创业板自推出以来就问题不断:抑价发行,高市盈率,大规模资金超募,高管套现等诸多问题纷纷涌现。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绩效的正确评价有助于投资者减少投资风险,保障资金安全,也有助于企业规范自身行为,从而维护创业板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
本文以2009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36家创业板公司作为样本,选取样本公司上市前(2006~2008年)、上市当年(2009年),以及上市后一年(2010年)的企业年报中的财务指标,对样本公司的财务绩效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经过显著性的检验与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创业板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偿债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资本结构也更加稳健;但是在人们最为看重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能力方面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显示出增长乏力的迹象,反映股东权益收益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更是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在运营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上也表现出大幅下降。
创业板最为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企业在上市前经过证监会的严格审核,各项指标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增长,在上市当年达到峰值,在上市后一年则出现了大幅下滑。从总体趋势上来看,表现出了先升后降的走势,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也出现了“IPO效应”。
创业板绩效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创业板距离它当初设立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如何在上市制度,信息披露与监管,公司治理等方面不断完善,避免重蹈香港与德国创业板的覆辙,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