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趋成熟的网络环境为软件构件的发布和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软件构件之间可以通过动态的服务组合进行协同,其中选取可信的软件构件是构件间成功交互的基础,信任可用于解决软件构件的可信性问题。信任度量为软件构件提供了一种“柔性”的、相对的软件度量机制,并且信任关系的动态变化为软件构件可信需求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支持。软件构件的可信性主要涉及到软件构件的功能、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可移植性、效率、资源占用率、易用性、性能、可重用性可维护性等属性的评估,而可信性从信任模型这个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可信度的计算、信任值的传递以及可信度的更新,因此,本文结合两者针对软件构件11个可信属性方面提出了可信度计算模型、信任值传递算法以及基于激励机制的可信度演化算法,具体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第一,详细介绍了网构软件、软件构件与软件度量的知识,并对信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分析了一些已经被用于软件构件领域的可信模型。结合当前这些信任模型,提出了信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验证了软件构件可信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在已有软件构件研究的基础上,从功能、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可移植性、效率、资源占用率、易用性、性能、可重用性、可维护性等11个方面对软件构件进行了可信性评估。详细讲述了信任相关的概念,并对信任给出了一个较完善的定义。概要介绍了当前在信任模型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软件构件信任的度量和演化,比较了本章模型与EigenTrust模型。第三,从软件构件信任链的形成、传递模式以及推荐信任路径的算法等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了软件构件的可信性评估,并详细演算了软件构件在某一属性项方面可信度的计算。提出了用推荐算法来获取软件构件的多条信任路径,采用连接算子对其中的每条信任路径分别计算间接信任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合并算子对已得到的多条信任链的信任值进行组合获取最后的间接信任值。最后,根据文中提出的思想,设计了一套原型系统,验证了其理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