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教材由“一标一本”走向“一标多本”,选用适当的教材对于课程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的多样性催生了教材评价体系的出现。其中,教材难度是教材评价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教材难度过大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难度过低则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有适当而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衡量教科书的难度。而对于历史教材的研究虽然五花八门,但以往多是从宏观立场和定量角度进行的研究,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评价体系也欠缺可操作性,因此从定量角度入手对高中历史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是个比较新颖的角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给教师提供了测评教材静态难度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把握教材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各版本教材的编写者提供自我检验的工具,提供教材修订方面的一些借鉴。本研究依托史宁中教授提出的课程难度评价模型,结合各学科对该模型的应用、改进和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构建起高中历史教材静态难度评价模型,对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北师大版四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必修一部分进行抽样分析,通过对各个专题课程时间的统计、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的计算刻画出课程难度的数量值,以量化其静态难度,并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程标准》)进行比对分析。《课程标准》中必修模块共包括九个专题,本研究将从中抽取中国古代史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史专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世界古代史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世界近代史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进行定量比较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涉及到的只是教材静态难度,并不包括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学生理解水平等动态因素的影响,文中提到的“课程深度”、“课程广度”、“课程难度”都是来自于史宁中教授所构建的模型,此处仅包含教材的静态难度。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在课程广度方面,各个版本教材的数值普遍都要比课程标准高,而岳麓版的课程广度总体偏高,北师大版教材与课程标准最为一致,相对而言它与课程标准的差异最小。人民版和人教版教材课程广度均略大于课程标准。在课程深度方面,课程标准对各专题的目标要求主要是“知道、了解”的层面,比重高达80%,仅有18%的目标要求是“理解、概括”层面,“探究”层面的要求则仅占2%,而各版本教材的课程深度均高于课标要求,对“理解、概括”层面的内容要求比重大大提升。岳麓版和人民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相对更符合课标要求,对“认识、知道”层面的要求能达到一半以上,分别是62%和56%,同时各版本教材对“探究”层面的要求也大幅提高,除了北师大版教材只有3%占比之外,其他几个教材该部分的比重均在10%以上,其中人教版和人民版教材的数值达到20%和25%。从目标动词占比情况总体来看,岳麓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相对最小,最符合课标的要求,而人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最大。在课程难度方面,各版本教材的数值普遍要比课程标准要求的大,人民版教材与之最为相似,也是难度相对最低的一个版本,有一个专题的难度低于课程标准。其他三个版本教材都在不同专题体现出不同的差异性,各专题和各版本之间的差异度都比较大,总体来看,北师大版教科书难度系数最高,有两个专题都处于较高水平,岳麓版和人教版教材较相似,其中岳麓版稍难于人教版教材。根据所得结论,本文有如下建议: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本研究的结论和研究方法,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学校的教学水平、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不同专题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同时可以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不同设置安排,对课程教学进行微调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以课标为出发点、以史实为依托,尊重但不局限于教材,基于又高于教材。教材的编排者在编写教材时可以根据本研究结论对所编写教材进行自我检验,对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系统具体的分析、找出难度差异的原因,能够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编写和修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