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与糖耐量低减的关系,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糖耐量低减的比例,研究缺血性中风糖耐量低减患者始发状态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评估糖耐量低减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致病危险性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试图阐明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合并糖耐量低减的病因病机关键,尝试为脑梗塞合并糖耐量低减患者的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11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入院当天采用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将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辨证分为5个组: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同时在入院当天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以下分级:NIHSS≤4分,为轻度神经功能障碍(轻度);NIHSS4-15分,为中度神经功能障碍(中型);NIHSS≥1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障碍(重度),同时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于发病第2周时(排除应激性高血糖)抽取静脉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进行糖耐量试验,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不需进行糖耐量实验。根据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正常血糖组、糖耐量低减组和糖尿病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糖耐量低减的发病率,以及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各证型中糖耐量低减的分布规律,同时比较糖耐量低减组、糖尿病组和正常血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NIHSS评分的不同。结果1、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糖耐量低减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阻络组、痰热腑实组、气虚血瘀组、阴虚风动组、肝阳上亢组;各中医证型糖耐量低减、糖尿病、正常血糖比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各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比例为62.39%,其中糖耐量低减比例为29.91%,新诊断糖尿病比例为26.32%,新诊断糖耐量低减比例为62.86%,糖尿病与糖耐量低减新诊断比例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糖耐量低减组和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但糖耐量低减组与糖尿病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4、急性脑梗塞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表达依次增高;组间两两比较,中度组脑梗塞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较轻度组表达增高,P<0.05;糖耐量低减组、糖尿病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糖耐量低减组与糖尿病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始发状态中医证型分布与糖耐量低减无相关性,这可能与中风病致病因素多样,病机复杂多元化有关;2、急性脑梗塞患者糖代谢异常比例较高,临床应常规做糖耐量实验检测血糖水平,防止脑梗塞合并糖耐量低减患者漏诊;3、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开始,糖耐量低减可能通过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这为糖耐量低减是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供了一定依据;4、血糖水平与缺血性中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缺血性中风伴糖耐量低减患者病情较重,积极监测糖耐量低减可能成为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