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乳腺动态增强成像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ma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其一,探讨增强磁共振乳腺异常强化病灶的形态学特点及诊断意义;其二,评价乳腺动态增强血液动力学参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其三,评价乳腺血管成像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同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54例乳腺病变患者,共计57个病灶,包括34个良性病变和23个恶性病变,患者年龄29~58岁,中位数为44岁。所用设备为GESignaHDX3.0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8通道乳腺专用相控阵表面线圈,先行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之后行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轴位GE乳腺容积成像序列(VIBRANT),即在注射造影剂前先进行一次平扫,平扫结束后注入造影剂,间隔10s后启动动态增强扫描序列,连续重复5次扫描,时间分辨率为60s。在GEADW4.3图像工作站运用Functool功能软件对增强病变进行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乳腺病变形态学研究按照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BIRADS-MRI报告[1]的标准,将57个异常强化灶分为三种类型即局灶性、肿块性和非肿块性.分析各类型病变的形态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包括良恶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早期增强率、最大增强率、相对最大增强率,比较其在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乳腺增强MRA参照Sardanelli等[2]方法,采用增强后1min或2min原始容积数据进行MIP重建,对患侧乳腺血管数量评分,比较良恶性乳腺病变患侧血管数量有无差异性。   结果:   1.57个异常强化病灶中,局灶性5个,肿块性21个,非肿块性31个。局灶性强化灶主要见于腺病增生结节;肿块性强化灶主要见于纤维腺瘤及乳腺浸润性癌;非肿块样强化灶表现为6种形态,导管样或节段性非肿块强化最常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局限性或弥漫性非肿块强化最常见于乳腺腺病:而区域性非肿块强化在良恶性病变中均可见。   2.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4,P<0.05)。以Ⅲ曲线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56.5%(13/23),特异性为94.1%(32/34)准确性为78.9%(45/57)。良性病变早期增强率不符合正态性分布,把良性病变按照TIC类型分成两组,即Ⅱ、Ⅲ型为A组,Ⅰ型为B组,两组间均数分别为(180.1±64.6)%、(36.3±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恶性病变均数为(212.4±73.9)%,良性病变中B组与恶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变最大增强率均数分别为(202.6±68.4)%、(236.3±8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0.05);良恶性病变相对最大增强率均数分别为(0.89±0.42)%/s、(2.56±0.67)%/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乳腺血管数量评分良恶性病变均数分别为1.27±0.88、2.26±0.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3.OTMRI乳腺动态增强能获得高信噪比及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可获取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相关影像信息。   2.动态增强MRI可充分显示异常强化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不同强化病灶形态与其病理基础有一定相关性,充分认识其形态学特征有助于乳腺相关疾病的诊断。   3.乳腺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Ⅰ型曲线与乳腺良性病变、Ⅲ型曲线与乳腺恶性病变有明显相关性,但Ⅱ型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有较大重叠,因此对表现为Ⅱ型曲线的乳腺病变应紧密结合其形态学特征。相对最大增强率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明显优于早期增强率及最大增强率   4.乳腺增强MRA可显示乳腺血管分布情况,患侧乳腺血管数量及扩张程度可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分析聚丁二炔纳米材料的物化特性,制备聚丁二炔纳米囊泡;对已有的E.coliO157:H7脂多糖特异性适配体进行截短设计,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采用碳化二亚胺法介导氨基
目的:1.比较SP02、Tomey和SP3000P三种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差异性和一致性;2.比较SP02、Tomey、SP3000P三种角膜内皮镜及A型超声4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性和
目的:心源性猝死(SCD)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其中冠心病致恶性心律失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离子通道在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国外研究及本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