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成性”思想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性问题往往是人们探讨研究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什么是人性?历代思想家们通常认为,它是有关人为何会存在以及人的本质、本性是怎样的问题,关于人性的思考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反思和觉悟。到了宋明时期,人们对自身认识进一步重视,表现为人性即是对人的道德本性的觉醒,它属于一种德性的觉悟,但是,由于过度的强调人的道德性,将人看成是价值符号,这就走向了人性的一种极端,那时的人性论表现出来的整体趋向是:否定人之为人的感性存在,否定人的感性本质的作业和正面意义,进而对人所追求的最基础的物质利益与需求也表示持否定和压抑。本文开始便将宋明各家的人性论作了梳理和分析,发现之前的人性论都是以“复性”、“复如初”为目的的先验人性;而王夫之人性论则是本着一种“成性”的目标发展的,他将人性建立在后天经验的基础上,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王夫之作为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其“成性”思想主要是通过“继善成性”、“性者生理,日生日成”、“习成而性与成”等三个方面来体现的,另外,人性论还应包活“成人之道”的内容,所以紧接着本文便通过成身成性、寻情定性两个角度进行了展现。王夫之的“成性”论,以气为变化日新的理论基础,讨论人的本质,虽未完全摆脱抽象的人性论,但是其许多理论思想不乏闪光点和合理因素,值得后人学习借鉴。尤其是“习”的思想,对今天的徳育教育发挥及其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分工与人及其历史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对分工问题给予了十分突出的理论关注,并形成了其早期分工思想。但是,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有一
公民教育思想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一个重要论述,其强大的理论魅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理想国》不仅用很大的篇幅从理论角度讨论了各种教育问题,还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