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活动固然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对翻译的研究仅限于文字的表面。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产生之后,其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人们开始从其它学科和领域引入一些概念和观点对翻译现象进行阐释。其中,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在翻译研究中掀起了一场革命。同时,翻译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活动,它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操控。社会历史、政治背景、经济因素以及其它无形的因素都制约着译者对译本的选择,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读者和批评家对译本的理解和批评。权力话语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揭示了翻译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活动,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本文以权力话语理论和操控理论为支撑,对严歌苓的小说《扶桑》的英译本进行了粗略的评析。《扶桑》讲述的是19世纪广东的一个二十岁未婚女性被拐卖到美国的唐人街为妓女的故事。这部小说于1999年在台湾获奖,2002年被翻译成英文之后在英国和美国同时面世,并且在美国获得了“年度最佳销售小说”。但是,原小说中作者所突出扶桑的“母性”、“宽恕”等品质却在译作中被忽略。同时,有关主人公扶桑在原作中的插图也在译作中被扭曲了。另外,中外评论者对扶桑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福柯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及其这一理论与翻译的结合,同时也采用了翻译的操控理论来支撑论文,指出了操控翻译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等。在对《扶桑》英译本的个案研究中涉及到了亚美文学在美国的崛起、译者因个人经历而对《扶桑》一书的喜爱以及东方主义对她译作所产生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译者在操控译本的翻译,但实际上,译者所处的社会与时代中的权力话语使他不知不觉中在某些地方与原作产生出入。选词、添加、删节是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译作受着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权力话语像一根无形的法杖,在指挥和制约着译者,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和评论者的理解和评判。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作者与译者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权力话语语境下,其原作与译作总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出入,而译者的翻译实践总会保持着他权力话语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