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建筑意——中国古建筑影壁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对于建筑人们面临诸多的思考,建筑环境可持续的发展、低碳建筑、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本土文化回归、全球性与地域性等等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并不能理解成对旧事物的摒弃,新事物的发展必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传承经典的民族精神任重而道远。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诸多门类如哲学、美学、文化学、民俗学、伦理学、形态学、类型学、符号学、文化比较学等等,这些学科与建筑都有可能形成新的分支学科或研究方向。本论文从中国古建筑小品影壁的研究出发,探究其内在的文化性,意向性,符号性,以及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与延伸。   影壁建筑意这一课题,包含了两个大的概念,第一,影壁作为实体的存在。影壁又称照壁,是中国古建筑小品之一。影壁的产生深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朴素的哲学观和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影壁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身,它的造型,装饰,色彩与其所在建筑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第二,“建筑意”作为心理机制的生成。“建筑意”的产生既是一种意境的生成——人面对建筑空间时的心理变化,又是空间文化的表现。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文化往往隐含着皇家权利布置、秩序感、社会等级制度等之间的关系,其共同作用于空间构成的诸元素,无形中制约着集体的思维方式,意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空间的发展,与世界观、伦理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都是密不可分的。   影壁建筑意是对物质与意识相结合的研究,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二者的关系是:由“器物”到心理层再上升到“器物”的螺旋式上升,即影壁——“建筑意”——影壁。第一层次“器物”到心理层的转变研究需要对影壁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整理、发现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影壁历史、文化、造型、色彩、装饰的研究,反映出哲学意识、伦理观念、文化心态、美学精神、审美意匠、设计思想到设计手法、设计规律、构成机制等等。第二层次心理层再上升到“器物”,感性的心理机制随着时空发展影响着影壁理性的变化、存在、发展与延伸。研究建筑空间在不同时空中所诠释出的“建筑意”,将其反作用于建筑及建筑小品的创作过程中,将有助于设计出新的具有文化性的“器物”。所以影壁建筑意既是两个概念清晰的单体,同时影壁又反映出“建筑意”,而“建筑意”则不断影响着影壁的发展。   如何将传统的建筑符号在现代的文脉中进得以延伸?这是本论文之根本。影壁与“建筑意”透视出实体与意象之间存在着诸多空间关系,如虚实、隐显等,这两者的互动与比较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特点,空间处理手段以及人文精神。通过借鉴这种空间处理手法如隔、曲、隐、对称与非对称等,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民族性与文化性的传承将会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我想在现代设计中唯有“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才是传统民族性与文化性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
其他文献
装饰性足造型艺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它是客观形象的表现手法,所以它是写实的,但它又是一种更高、更理想、史美的表现手法。那么,它便不能停留在如实描写的客观写实E,它
本文对水印木刻艺术的诗意性与水墨韵味进行了探讨。水印木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贯穿着中国版画的整个发展历史,它所特有的与中国传统绘画一脉相承的水墨韵味与文人气息,收放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诗如今在讲述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梦想。21世纪,更多的城市居民关注着自己居住的景观环境。   论文研究的内容是寒地城市居
学位
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在各民族间的差异,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演绎出一幕幕五颜六色的民族文化。2004年3月20日,由梅元帅和张艺谋
摘要 水墨画创作并非看重线条的清晰明了,而是力求在混沌的朦胧感中制造出一种充满清虚静穆之感的“内心情景”。龚贤的代表作《峰峦台阁图》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种含蓄而又发散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审美观,让观赏者领略到了一种寓情于景的独特“造境”意象。  关键词:水墨画 《峰峦台阁图》 造境 意象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一 龚贤《峰峦台阁图》的画风  龚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