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目前临床上对心脏代谢、结构及功能最具破坏性的临床综合症。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rimary PCI)是能短时间内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 related artery, IRA),使心肌得到有效再灌注,使坏死范围缩小,减少死亡率的行之有效的急诊措施。但梗死相关血管中固有的破裂斑块、血栓负荷、异常激活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相关的高凝因素,更重要的是多因素介导的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术后发生无复流、缓再流等,仍是造成术后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但程度有限。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必经途径,从而更充分的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盐酸替罗非班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并有望成为解决PCI术后无复流、缓再流中血栓形成的高凝状态这一难题的一种选择,进而减少PCI术后MACE (th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的发生,减少死亡率。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的临床对比,在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探讨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试验组和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常规PCI术组,两组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的TIMI血流(TIMI Flow)、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 CTFC)、心肌灌注心肌染色(Myocardial blush)分级、心肌梗死面积,进而探讨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及心肌梗死面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11月于我院诊为首次发作的STEMI且拟行急诊PCI术的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选择适宜入选的患者142例,平均年龄为60.23±12.57岁。其中男性患者110例,女性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于急诊科即刻口服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PCI术前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72例)和非盐酸替罗非班组(70例)。盐酸替罗非班组于术中开通病变相关血管前静脉内(标准负荷剂量的2/3)联合冠脉(标准负荷剂量的1/3)内应用标准负荷剂量的盐酸替罗非班,并以标准剂量维持盐酸替罗非班24-36小时持续静脉泵点。非盐酸替罗非班组则经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行PCI术。所有手术人员均具备实行急诊PCI术的资格,并采用标准常规的PCI技术。术后两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7-14天,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d、氯吡格雷75mg/d和他汀类药物,以及其他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或ARB类药物、和/或β受体阻滞剂、和/或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特征、发病时间、梗塞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的TIMI血流、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心肌灌注心肌染色分级及心肌梗死面积。应用IMAGEJ软件测定心肌酶学曲线下面积确定心肌梗死面积,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特征、梗塞相关血管、支架植入数目、发病时间、血管开通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梗塞相关血管均成功开通,无死亡病例。术后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 3级血流获得率盐酸替罗非班组略高于非盐酸替罗非班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92.7% vs. 86.6%,P=0.262)。而TIMI血流帧数计数盐酸替罗非班组显著低于非盐酸替罗非班组(29.36±12.50 vs. 37.48±11.94,P=0.003)。心肌灌注心肌染色分级3级获得率盐酸替罗非班组略高于非盐酸替罗非班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72.5% vs. 64.3%,P>0.05),心肌梗死面积(计算机辅助测定心肌酶学曲线下面积)盐酸替罗非班组略低于非盐酸替罗非班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389.90±1449.38 vs. 5582.39±1851.36,P>0.05)。结论: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冠脉血流,并在一定程度提高心肌灌注水平,但对进一步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