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Ⅰ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在矫治前后的下颌平面角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择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0例,年龄在18岁-25岁之间,且上下颌骨矢状向发育正常具有不同垂直骨面型,矫治疗程在30个月内,这些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同一条件下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并由同一名操作者在一段时间内利用同一软件Veceph5.0进行描图定点,得出测量结果,每张X线片测量三次取均值。根据测量所得下颌平面角FMA(眼耳平面与下颌平面的交角)的值进行分组:(FMA>28°为高角组、FMA<22°为低角组、22°≤FMA≤28°为均角组)。在各组内分别测量FMA下颌平面角,OCC-PLANE牙合平面角,FHI后前面高比,Z-ANGLE Z角在矫治前后的变化数值。全部测量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矫治前后指标、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从而对下颌平面角在矫治前后的变化进行探讨。结果:(1)通过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高角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测量数值进行配对t检验,得出FMA、OCC、FHI、及Z角的P值均大于0.05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平面角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2)安氏Ⅱ类Ⅰ分类均角组患者的下颌平面角FMA发生了显著性变化P=0.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平面有顺旋的趋势。而OCC、FHI、及Z角的P值均大于0.05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安氏Ⅱ类Ⅰ分类低角组患者的下颌平面角FMA的显著性为P=0.0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前面高比FHI的显著性为P=0.001、P<0.05,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样有统计学意义,OCC和Z角无显著变化。安氏Ⅱ类Ⅰ分类低角组患者的下颌平面倾向于顺时针的旋转。结论:非骨性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高角患者的下颌平面角在未利用口外支抗及种植支抗的前提下,由于加强口内支抗,下颌平面角未发生显著变化。非骨性的安氏Ⅱ类Ⅰ分类均角患者的下颌平面角有变大的趋势、下颌平面倾向于顺旋。非骨性的安氏Ⅱ类Ⅰ分类低角患者在未利用绝对支抗的情况下,下颌平面角增大且下颌平面倾向于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