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1)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中,不仅重视和倡导文艺创作“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2),而且“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3)通过文艺作品传达党的思想方针,实现教育人、引领人的作用。中国主题性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曾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发挥了传达国家意识形态,启迪人、教育人的作用。早在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筹备和开展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强调要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把党的思想用“革命画”的方式传送到广大人民头脑中去,强调我们的美术要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要在美术工作中贯彻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4)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号召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5)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尊重文艺规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6)由此可见,中国主题性绘画作为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新时代借助中国主题性绘画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近些年来,党和国家荣典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给中国主题性绘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如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确立、国家艺术基金政策的支持,大批弘扬主旋律的绘画作品不断涌现。在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下,研究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既是顺应时代要求,也是新历史战略机遇期,发挥我们党的思想引领力的重要需要。关于这一问题,本文尝试进行一种整体构建和理论探索。以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为核心,分五个层次分别展开论证。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学理性分析。本文首先从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中国主题性绘画”的相关概念入手,阐述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涵,进而明确中国主题性绘画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四种关联,即目标的一致性、对象的同一性、内容的互映性、功能的互济性,进一步分析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主题性绘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四种特征,即反映对象的人民性、内容形式的表现性、功能发挥的政治性、历史发展的时代性。第二章:结构性分析。以学理性分析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是什么”,即以美育人功能、以情育人功能、以德育人功能。第三章:历时性分析。本章重点是在纵向动态的层面上进行历时性结构分析。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主题性绘画作品及其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三个转化。第四章,共识性分析。在对历史脉络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当前实际的整体发展样态,采用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横向的共识性分析。首先,从整体上明晰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其次,分析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发挥的机遇,最后分析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第五章,策略性分析。结合前文所述的现实困境与挑战,本章重点探讨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发挥的可行性路径,力图进行创新性解析,尝试构建理想模型。首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系列讲话中,提炼总结出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优化理念,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四项优化原则以及搭建载体平台;其次,在主体关系方面理顺监管主体、创作主体和接受者三者间的关系,并构建“三维循环”机制;最后,通过“文化+”和“互联网+”的业态融合机制,使中国主题性绘画具有更高的文化精神含量,促进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