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掌握重庆市流动农民工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2、为制定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信息和依据。研究内容:1、于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对重庆市1195名流动农民工进行乙型肝炎病原体检测;2、掌握该人群乙型肝炎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状况;3、分析评价该人群在乙型肝炎传播流行上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研究方法:1、抽样调查:多级抽样,先从农民工比较集中的重庆市主城区域即沙坪坝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中随机抽取到南岸区,再从该区雇佣农民工较多的单位中各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样本。样本含量:根据相关文献乙型肝炎HBsAg感染率为15%,规定容许误差为δ=0.15,根据公式n=u2PQ/δ2,计算得其样本含量为968。2、问卷调查: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作,在农民工就业前体检时从中抽取部分人口,使用他评调查表,培训调查员,由调查员进行规范化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疾病史、危险因素暴露史、生活卫生习惯等。3、实验室检查,采取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病原体。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该人群主要来自重庆市各郊县,少部分来自四川、贵州、安徽、河北、江西、福建、湖南、河南、湖北等省,全部为农村户口,在重庆市内租房居住。大部分人月收入为501~1000元,年龄在20~50岁之间,男性略多于女性。2、病原体检测结果:该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8.6%,其中男性为10.0%,女性为7.0%,其感染情况与我国一般人群的水平相近。男女两组HBsAg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相关因素调查结果:该人群具有初中和高中文化者占94.8%,能正确描述乙型肝炎传播途径者占19.5%,回答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者占48.4%。人群中自己承认拥有两个以上性伴侣者占5.0%。4、对HBsAg阳性人群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在HBsAg阳性人群中有21.4%为HBsAg和HBeAg两项同为阳性,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较大。具有输血、手术、针灸和口腔疾病就医史等危险因素者,在HBs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