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应用循证护理学方法,通过检索证据、整合证据、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研发出科学、实用且适合我国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现状的康复操,以期为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提供科学的康复依据及方法,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及康复疗效。同时,进行预试验,确定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构建:(1)成立康复操研发小组,了解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目前康复训练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在脑卒中疾病特征及当前国家医疗保险政策背景下,研发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临床意义。(2)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相关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原始研究,运用AGREEⅡ及Cochrane关于干预性研究的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指南和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并整合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证据,总结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初步拟定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并根据初始条目池编制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函询问卷。(3)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康复操条目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进行评价,并运用专家积极系数、肯德尔协调系数、权威系数和各条目的变异系数等指标,对函询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2.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临床预试验: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入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40例,根据就诊时间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干预时间为2周,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干预,干预后收集: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及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干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验证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大样本临床实验做准备。结果1.研发小组由12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循证方法学专家、医学统计学专家、临床护理专家、脑血管病医疗专家、康复师、医院管理者、护理研究者。经研发小组成员讨论,明确了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主题并确定了其适用范围。2.通过系统检索,共纳入4部指南,11篇高质量原始研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部指南中,有1部为A级指南,3部为B级指南,纳入的指南总体质量比较好;11篇原始研究文献中,9篇文献的质量等级为B级,2篇文献的质量等级为C级;提取、整合脑卒中吞咽困难相关康复内容,包括:面部训练、舌部训练、唇部训练、下颌训练、咽喉部训练、呼吸肌训练、Masake训练法以及Shaker训练法等。尚未发现基于证据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操。为进一步构建康复操提供理论参考和证据支持。3.研究小组对提取、整合的康复训练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初步拟定了包含39个条目的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条目池并根据初始条目池编制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函询问卷。4.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纳入函询专家20名,两轮函询问卷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0.9、1.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5、0.9;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第一轮重要性0.385、可操作性0.304,第二轮重要性0.429、可操作性0.419。第一轮条目重要性的评价得分均数为2.8~5,可操作性的评价得分均数为3.85~5,根据函询结果,删除6条,修改5条,增加1条,调整2条。第二轮条目重要性的评价得分均数为3.8~5,可操作性的评价得分均数为3.8~5;两轮函询结束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形成包含8个一级条目,26个二级条目的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5.将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应用于临床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SSA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未发生康复操治疗引起的不良事件。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有效、安全。结论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学方法,通过综合性的文献回顾,构成了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操的草案,经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修改、完善并形成了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操文本,函询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协调程度均较高,研究结果客观、真实、科学、可靠;将康复操进行预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显示,试验组无康复操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基本符合本研究的目的。但本康复操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应用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