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受力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统一计算模式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d_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表明,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复杂受力时,各种受力状态之间存在承载力相关性现行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未考虑或者部分考虑承载力相关性的做法未能正确合理地反映构件的受力状态本文基于剪扭压弯和弯扭三种承载力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压弯剪扭四种力作用下的构件承载力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规范》剪扭构件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规范》在考虑剪扭构件混凝土部分剪扭相关性时所用的―三折线‖简化模型将混凝土部分提供的抗扭和抗剪承载力相关曲线外扩,使得混凝土部分的计算承载力被高估,设计安全度偏低本文基于直线剪扭相关模型提出两种修正公式,修正公式一在《规范》公式的基础上对混凝土部分的抗扭承载力折减系数进行修正,修正公式二不区分抗扭抗剪钢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并能返回验算从试验对比可靠度分析配筋以及直线相关性模型验算四方面将中美规范公式以及修正公式与试验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发现《规范》公式安全度偏低,不能满足《统一标准》的要求;美国规范公式可靠指标较高,安全储备很大;而修正公式一和二安全度在中美规范公式之间,既保证工程经济性也能基本保证结构安全性对《规范》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规范》偏压公式具有不连续不可导性,接近轴压点的小偏心段较轴压点趋于不安全,且计算需判断大小偏心,步骤繁琐提出了压弯统一计算公式,该公式能使受弯偏压和轴压三种承载力计算公式统一起来,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利用统一公式计算对称配筋偏压构件时可取消判断大小偏心类别,并且计算所得的钢筋面积能返回统一公式验算,统一公式与试验数据拟合较好,且可靠指标满足《统一标准》的要求,计算所得的钢筋面积与规范公式比较接近,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对《规范》弯扭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规范》在计算弯扭构件时没有考虑弯扭相关性,而是分别按纯弯和纯扭计算配筋,该做法与国内外大量试验结论相矛盾,未能正确反映构件的受力状态,且过高估计了构件的承载力由于规范未考虑弯扭的相互减弱作用,试验值与规范公式比值的平均值较小,变异系数较大,与试验数据拟合较差,安全度偏小本文建议的修正公式基于构件的整体相关性,同时考虑了混凝土和钢筋的弯扭相关性,采用1/4圆弧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配筋能返回公式验算将《规范》公式与修正公式对比发现,1/4圆弧模型计算模式准确,安全度大幅提高以弯扭相关性作为连接剪扭相关性和压弯相关性的桥梁,推导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的统一公式,公式直接考虑了压弯剪扭四种受力状态的承载力相关性由该公式推得的单一受力和复合受力状态下的承载力计算式与国内外试验数据符合较好,公式不仅适用于所有单一受力状态下的承载力计算,还适用于压弯剪扭弯扭弯剪和压剪5个两相关计算,弯剪扭压弯剪2个三相关计算以及压弯剪扭四相关计算按统一公式得到的配筋比中国规范的配筋更为合理,且较为符合试验规律利用统一公式可方便地判断构件在单一受力或者复杂受力状态下的破坏情况以及计算构件的剩余承载力
其他文献
结合人工地层冻结技术在矿井建设中的杰出应用,两淮地区新建矿井穿越表土层的厚度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冻土的理论分析、人工冻土水热迁移的试验探究以及结合工程实例的双圈管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一种剧烈运动。地震带来的危害在广大的农村尤为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全世界研究新的隔震技术的学者越来越多。隔震技术和传统抗震技术相比较具有更多有
随着经济、人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建筑物的数量逐渐增加,其高度也不断提高,所以"轻质高强"是目前建筑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本文提出了采用配
目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问题受到社会、政府、施工企业等各方面关注。然而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还不能和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相适应,
由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地铁的修建导致城市地下空间越来越紧张,在修建地铁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地铁隧道近接的问题。近接隧道间开挖时的相互影响使得隧道设计和施工难度加大。如
定日镜是塔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年处于室外,所受荷载复杂,容易引起动力破坏,模态参数的准确识别是对其进行动力分析的前提;定日镜的造价占整个系统的60%以上,对其
学位
由于城市地铁修建的滞后性,地铁线路将不可避免的穿越地下市政管线,从而影响地下管线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邻近地下管线内力和变形呈现非线性的变化,研究该扰
棉花秸秆是棉花种植的主要副产物,对其有效的处理是一个关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本文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棉花秸秆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将其类比于钢筋混凝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作为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的建筑业也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扩容,各个国家、城市为了向世界表现自身文化、综合国力等,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