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家庭隔代抚育现象的研究——以合肥地区为例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年来的快速社会转型中,中国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迁,呈现出小型化、核心化、多样化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大量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群体由于自身压力等诸多因素,无法负担对子女的“抚育”责任,从而造成了“抚育”的代际断层,在当前人口快速老龄化、社会转型以及快速城市化的多重背景下,隔代抚育现象就开始日益凸显。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方法来对隔代抚育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经过对案例的深度访谈及对相关资料的深度分析,从学习生活、抚育护理和性格培养等方面梳理在隔代抚育中已经出现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隔代抚育现象一定程度表现积极的优势,但是主要呈现出消极状态。  研究还对隔代抚育在当前出现的根源进行了分析。认为根源可以从传统文化根源和社会转型因素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本位思想以及祖辈隔代亲溺爱心理等从文化上奠定了隔代抚育现象普遍出现的基础;而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客观现状是社会转型家庭结构转型,妇女平等参加工作使得父辈无时间抚育孩子,城市巨大的事业压力以及特殊离异家庭也催化了隔代抚育现象的发生发展,加之城市变迁教育体制与居住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隔代抚育现象的大面积滋生。  最后,文章对隔代抚育现象的未来走向进行初步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建议为以后政策和研究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结合了不久前所发生的安徽C市某个群体性事件。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受一定的“导火索”激发就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民工潮”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社会,居住于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加快了流入城市社会的步伐,从而形成了各个少数
本研究试图以历史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探究建国初期新区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民社会心态的变动过程、机制及其影响。   首先,考察了新区土改前农村的地权分配状况
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重要的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警察作为一个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一方面要经常面对受伤甚至牺牲的威胁;另一方
自经典社会学以来,城市贫困研究就有着“空间”分析的传统。伴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空间”变动加剧。以列斐伏尔和苏贾为代表的城市研究者认为,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