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思想观念的融合和个体主体性的增强,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利益的追求都随着变化了的环境发生改变。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影响了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有的人为了个人私利不顾社会道德规范,导致了社会各领域的失范现象,这种失范也染指了神圣的学术领域,学术界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日益增多,且有越演愈烈之势。高校作为学术人才的培养重地,存在种种学术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申请立项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学术成果发表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和学术成果评审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当代中国高校在申请立项中,主要存在伪造学术经历和权学交易的学术道德问题;在学术研究中主要存在伪注问题、抄袭剽窃、伪造研究数据与结论、请人“代笔”等学术道德问题;在学术成果发表中出现署名名不副实问题、学术成果一稿多投,出现学术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急于“护短”;在学术成果评审中容易出现评审标准因人而异,存在关系学术等学术道德问题。高校学术道德失范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者个体原因。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种种学术道德问题的最直接原因,而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学术环境的退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的诱导因素。学术评价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量化考核和学术管理一刀切的实行,同行评议的不完善,学术批评和监督机制欠缺等方面。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主要是学术行为规范不健全,忽视学术规范的训练,学术研究者自身缺乏学术道德自律。学术环境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学术期刊以利益驱动力,媒体对于伪科学不负责任的报道和学术越轨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个体原因分析主要是从情境因素、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实施四个方面来进行展开。消极的学术道德情绪体验和“逐底竞争”的逆向淘汰心理认知是造成学者消极道德情境的主要因素,学术道德情感和学术道德理性之间的权衡影响学术研究者的道德判断,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的二难选择和学术道德责任的缺乏是造成学者选择学术越轨的主要因素,而正确学术道德信念的缺乏和学术道德意志薄弱使学者最终实施了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解决当代中国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的措施主要有改革学术管理机制,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提高学术研究者的道德自律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主要从建立多样化的学术评价标准、建立完善学术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和避免行政权力过多介入学术三个方面入手,而提高学者的道德自律则主要从重视学术规范训练、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入手,从而使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动机,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主要从加强学术期刊的监管力度,改变其“利益导向”,创设积极有效的内部学术氛围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外部社会环境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