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蜚蠊,俗称蟑螂,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网翅总目Dictyoptera、蜚蠊目Blattaria,全世界已知约4500种,中国近300种。本论文对中国东部8地区(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和台湾)蜚蠊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传统形态分类研究,共描述纪录该地区蜚蠊目昆虫3总科、4科、8亚科、27属、86种,编制了各阶元的分类检索表;并进行了生物地理区系的初步研究,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蜚蠊目昆虫的分布格局。1.蜚蠊传统形态分类研究本论文在Mckittrick (1964)形态解剖学研究和Roth (2003)分类系统研究基础上,对中国东部地区蜚蠊目昆虫进行分类研究。形态特征术语主要遵从Roth(2003)的定义。研究标本采用针插干制标本;雄性外生殖器置于Motic SMZ-140解剖镜下解离、绘制主要形态特征草图,再运用Illustrator软件精细绘制特征图;用数码相机拍摄标本整体照片。本论文共整理、鉴定和描述中国东部地区蜚蠊目昆虫27属、86种,隶属于3总科4科(地鳖蠊总科Corydioidea:地鳖蠊科Corydiidae;蜚蠊总科Blattoidea:蜚蠊科Blattidae,姬蠊科Blattellidae;硕蠊总科Blaberoidea:硕蠊科Blaberidae)8亚科,共发现7新种、1新组合。编制了各阶元分类检索表,提供了详细的文献引证、形态特征图和雄性外生殖器图、标本照、特征描述、检视标本以及种类分布等信息。标本整理过程中发现中国东部地区以外歪尾蠊属Symploce2新种。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蜚蠊以姬蠊科种类最为丰富,分布最广,约占东部地区总种数的75%;以地鳖蠊科数量最少,仅占4%。记述的9新种如下:双色麻蠊Stictolampra bicolor Guo, Liu et Li,2011;郑氏拟歪尾蠊Episymploce zhengi Guo, Liu et Li,2011;长片拟歪尾蠊Episymploce longilamina Guo, Liu et Li,2011;仁翅歪尾蠊Symploce hemiptera sp. nov.;凤阳山歪尾蠊Symploce fengyangshanica sp. nov.;黄山歪尾蠊Symploce huangshanicasp.nov.;黑色歪尾蠊Symploce nigra sp. nov.;黑胫歪尾蠊Symploce nigrotibilis sp.nov.和武夷山巴蠊Blata wuyishanica sp. nov.。1新组合:同构么蠊,新组合Megamareta isomorpha (Walker,1868) comb. nov.。所有检视标本及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SHEM)、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HSNU)及上海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室(SHNUC).2.中国东部地区蜚蠊地理区系研究对中国东部地区蜚蠊目昆虫进行了地理区系的初步研究,该8地区属于古北区(山东、江苏及安徽)和东洋区(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台湾)2大地理区系,结果显示蜚蠊种类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及台湾等地,即多数种类分布东洋区,少数分布于古北区。在记述的东部地区86种蜚蠊中,73种为东洋区特有种,1种为古北区特有种,12种为广布种。可见,蜚蠊在中国东部地区以东洋种占优势。且大多数种类生活于亚热带、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于温带,此分布趋势与蜚蠊的世界性分布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