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诚信作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基本的道德要求。先秦是诚信之德异彩纷呈的时期,儒家先哲们都极为推崇诚信美德,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认为诚信是“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孟子认为“诚”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原则,也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并将诚信视为“五伦”之一。荀子也特别强调讲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原则,并提出“养心莫善于诚”、“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等观点。他们都重视诚信的社会功用,将其视为修身、交友、处世、为政必备的德行。先秦时期的诚信道德资源是中国传统诚信道德的渊源,它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诚信问题日益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诚信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之德进行系统梳理,厘清了诚信的概念以及诚信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对先秦儒家诚信之德产生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发展轨迹进行了阐述;随后着重论述先秦儒家诚信之德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并对它作出了历史评价;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先秦儒家诚信之德的深刻剖析,指出它进行现代转化面临的挑战,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征,阐述先秦儒家诚信之德现代转化的原则、途径和内容。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力图在整理和翻阅儒家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对诚信之德进行客观地分析,通过把先秦儒家诚信之德同现代诚信思想进行比较,挖掘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试图实现先秦儒家诚信之德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本文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先秦儒家诚信之德以新的内容和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诚信观念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部分,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