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这部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是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具有自传性的。狄更斯小说的艺术特征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因此,对他的小说及其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带着对翻译研究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思索,带着对翻译的“忠实”原则的思考,本论文作者对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忠实”原则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演变。
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以及艺术成就,并从写作背景、主题、情节、人物特征、写作结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对《大卫·科波菲尔》进行了分析。第二章简要介绍了三位译者所处的年代及其翻译风格。第三、四、五、六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分别从叙事、描写、对话、抒情几个方面对《大卫·科波菲尔》的三个中译本(1978年出版的董秋斯的译本;1989年出版的张谷若的译本;2003年出版的李彭恩的译本)进行了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三个译本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三位译者都努力地遵守着“忠实”原则。我们同时也看到,虽然“忠实”原则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但是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原则始终是译者主观上的自律原则,也是人们评判译文质量的可行性准则。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在使用“忠实”原则评判译文的时候也应该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