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地质演化,并伴随有大量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尤其在南秦岭大范围出露中生代花岗岩,对这些花岗岩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南秦岭地质演化机理的认识。本文研究的三十里铺花岗岩体出露于商-丹构造带中,面积约10km2;基于岩体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矿物学、系统的地球化学以及高精度的锆石U-Pb定年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讨该岩体的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形成时代、构造演化特征以及地球动力学意义,上述研究得出下列认识:三十里铺花岗岩体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和角闪石组成,副矿物可以普遍见到榍石、磷灰石、绿帘石、磁铁矿以及锆石等。三十里铺花岗岩体SiO2含量为61.44%~68.49%,K2O含量为3.09%~4.29%,A/CNK介于0.85~1.19之间,δ介于2.28~3.23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在SiO2-K2O图解中,岩石样品落在I型花岗岩的区域内;稀土质量为151.48~234.47ppm,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铕表现弱负异常或不具异常,微量元素显示岩体富集LILE(Rb、Th、Sr、Pb),亏损部分HESF(Nb、Ta、Ti)等。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震荡环带,环带较窄,且锆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重稀土富集,Th/U(均值为0.46)大于0.4,均体现其为岩浆成因锆石,通过锆石U-Pb定年,获得该批锆石加权年龄为205±0.96Ma,代表岩浆的结晶时代。该岩体紧邻沙河湾岩体,已有研究表明,沙河湾岩体εHf(t)有正有负,显示壳-幔混融的特征,且三十里铺花岗岩体Mg#在38.9~61.3之间(均值为54),同样表明具有壳-幔混融的特点;该岩体Nb/Ta值(8.34~8.75)稳定,与标准大陆下地壳Nb/Ta均值(8.3)相近,显示物源以下地壳物质为主,混有少量地幔物质。前人研究发现,在中生代勉略洋闭合后,扬子板块与南秦岭碰撞增厚发生下地壳拆沉事件,形成大量花岗岩,结合三十里铺花岗岩体的物源,认为该岩体为晚三叠世发生拆沉作用形成的。综合以上研究工作,认为三十里铺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约205Ma),在勉略洋闭合后(242±21Ma),由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使南秦岭地区地壳加厚,发生拆沉作用形成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的岩体,其处于后碰撞伸展的构造背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