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根箱模拟试验及田间试验,研究了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根际微生物、土壤酶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及水平分布特征,以及结瘤、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接种与否豌豆根际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多,占微生物总数的90.83%~99.63%,依次是放线菌、真菌,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0.29%~5.8%和0.08%~3.37%。2.在其它种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接种根瘤菌剂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豌豆盛花期、结荚期、成熟期三个生育时期根面(C.C.)微生物数量的平均数为:接种ACCC16103(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以下简称为ACCC)的豌豆根瘤菌16103简称B2,下同) (6.5×10~7cfu/g干土)﹥接种ACCC16101(B1)(3.26×10~7cfu/g干土)﹥CK(不接种)(3.03×10~7cfu/g干土),相对CK分别增加了114.5%和7.59%;根际0~2mm处微生物数量的平均数为:B2(1.85×10~7cfu/g干土)﹥B1(1.31×10~7cfu/g干土)﹥CK(0.58×10~7cfu/g干土),相对CK分别增加了218.97%和125.86%。3.盛花期至成熟期,微生物数量水平变化趋势表现明显的根面聚集现象,接种对豌豆根面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及根际水平变化趋势没有影响。从盛花期到结荚期,根面细菌数量增加,在结荚期达到峰值,然后下降;真菌数量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峰值;放线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4.从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来看,接种促进了豌豆盛花期根面土壤中氮素的转化,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土壤含氮量,增加下茬作物的N产量;接种对根面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影响不显著,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表现出菌剂间的差异。接种B1、B2时,相对CK,盛花期根面脲酶活性增加了3.4%、5.63%;成熟期根面脲酶活性,降低了3.56%、8.58%,接种提高了豌豆盛花期根面脲酶的活性,降低了成熟期根面脲酶的活性。盛花期至成熟期,根面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呈倒“V”状的变化趋势,即为结荚期以前土壤酶活性逐渐升高,结荚期酶活性值最大,成熟期逐渐降低。根面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B1和CK与根面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倒“V”状的变化趋势; B2从盛花期至成熟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成熟期活性最大。5.接种根瘤菌显著增加了豌豆盛花期根面土中速效磷的含量,促进了豌豆对氮素的吸收;对豌豆根际养分、土壤酶的水平分布的影响不明显。接种B1,相对于CK,豌豆根面处速效磷、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8.27%、13.64%,全氮含量降低了24.56%,接种B2豌豆根面处速效磷、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42.89%、50%,全氮含量降低了19.5%;接种B2豌豆根面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幅度大于接种B1的豌豆。根际脲酶的水平变化趋势为:盛花期、结荚期总体呈现“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成熟期呈现“∪”状的变化趋势。根际过氧化氢酶的水平变化特征为:随着与根系水平距离的增大,盛花期过氧化氢酶活性呈“W”状的水平分布变化特征。结荚期表现为随根距的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略有降低,﹥10mm为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点;成熟期表现为根面→4~6mm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降低,4~6mm→8~10mm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10mm过氧化氢酶活性略有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