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根际微生境的影响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根箱模拟试验及田间试验,研究了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根际微生物、土壤酶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及水平分布特征,以及结瘤、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接种与否豌豆根际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多,占微生物总数的90.83%~99.63%,依次是放线菌、真菌,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0.29%~5.8%和0.08%~3.37%。2.在其它种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接种根瘤菌剂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豌豆盛花期、结荚期、成熟期三个生育时期根面(C.C.)微生物数量的平均数为:接种ACCC16103(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以下简称为ACCC)的豌豆根瘤菌16103简称B2,下同) (6.5×10~7cfu/g干土)﹥接种ACCC16101(B1)(3.26×10~7cfu/g干土)﹥CK(不接种)(3.03×10~7cfu/g干土),相对CK分别增加了114.5%和7.59%;根际0~2mm处微生物数量的平均数为:B2(1.85×10~7cfu/g干土)﹥B1(1.31×10~7cfu/g干土)﹥CK(0.58×10~7cfu/g干土),相对CK分别增加了218.97%和125.86%。3.盛花期至成熟期,微生物数量水平变化趋势表现明显的根面聚集现象,接种对豌豆根面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及根际水平变化趋势没有影响。从盛花期到结荚期,根面细菌数量增加,在结荚期达到峰值,然后下降;真菌数量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峰值;放线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4.从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来看,接种促进了豌豆盛花期根面土壤中氮素的转化,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土壤含氮量,增加下茬作物的N产量;接种对根面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影响不显著,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表现出菌剂间的差异。接种B1、B2时,相对CK,盛花期根面脲酶活性增加了3.4%、5.63%;成熟期根面脲酶活性,降低了3.56%、8.58%,接种提高了豌豆盛花期根面脲酶的活性,降低了成熟期根面脲酶的活性。盛花期至成熟期,根面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呈倒“V”状的变化趋势,即为结荚期以前土壤酶活性逐渐升高,结荚期酶活性值最大,成熟期逐渐降低。根面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B1和CK与根面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倒“V”状的变化趋势; B2从盛花期至成熟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成熟期活性最大。5.接种根瘤菌显著增加了豌豆盛花期根面土中速效磷的含量,促进了豌豆对氮素的吸收;对豌豆根际养分、土壤酶的水平分布的影响不明显。接种B1,相对于CK,豌豆根面处速效磷、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8.27%、13.64%,全氮含量降低了24.56%,接种B2豌豆根面处速效磷、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42.89%、50%,全氮含量降低了19.5%;接种B2豌豆根面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幅度大于接种B1的豌豆。根际脲酶的水平变化趋势为:盛花期、结荚期总体呈现“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成熟期呈现“∪”状的变化趋势。根际过氧化氢酶的水平变化特征为:随着与根系水平距离的增大,盛花期过氧化氢酶活性呈“W”状的水平分布变化特征。结荚期表现为随根距的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略有降低,﹥10mm为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点;成熟期表现为根面→4~6mm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降低,4~6mm→8~10mm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10mm过氧化氢酶活性略有降低。
其他文献
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调控是以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系统识别和水文情势预测预报为基础的,观测资料是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系统识别的关键依据,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
目的:缺氧明显促进心房内皮素-1 (endothelin-1, ET-1)的生成及其释放,并参与调节心房功能。然而,内源性ET-1调控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分泌的具体机制尚不甚清楚。因此,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放射免疫、药理学等技术观察和探讨内源性ET-1调控缺氧诱导ANP分泌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水库调度通常都涉及到工程安全以及相互矛盾的多个利益方利益,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为了使小东江水库在保证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本文以大、小东江为主要研究对
目的:探讨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基因(ARL-15)、转录因子7-类似物2(TCF7L2)和内向整流神通道蛋白J亚单位11号成员基因(KCNJ1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T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