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试图通过对萧红的从生命的荒原重返初始的伊甸的精神历程和其文本中浸润的存在之思的解读,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对萧红作更深的精神探求.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言:作为"贫乏时代的诗人","在的使者",萧红的文本表现出了对人类非本真生存的悄然洞悉,发出了对"在"的呼唤,对世界之暗的拯救之光的呼唤.第一章:对萧红文本中描述的黑土地上人的自欺的存在的三种状态的讨论:在《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本里,萧红以悲剧性的心灵注视着黑土地上人们的生存:原始与蒙昧,这是一种自在的存在.黑土地上的子民们无怨无尤地在祖先留给他们的成规中生活着,一切言行均遵从千年来未改变的、世代相传、真伪参半的"公众意见","他人"即自我的尺度,诱惑自我从他人方面领会自己的生存,这是一种为他的存在.第二章:选择的自由和存在的虚无.女性的身体在少女萧红的眼里是"生与死"的场所,对婚姻、生育、死亡的极度恐惧,对深长而痛楚的女性命运的绝望,激发了萧红反抗的勇气和力量,萧红因此踏上深入骨髓的孤独的旅程,奔向自由和不可知的未来.萧红和她文本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人生种种大悲哀、大寂寞和大绝望后,在觉醒的悲凉中开始削弱追寻、抗挣和批判,流露了明显的生命体验觉醒后的失落、迷惘和虚无的感慨.第三章:精神返乡和灵魂的拯救.萧红在哈尔滨、东京、香港的怀乡之作,是对童年人格的反顾审视,也是一种起源的追寻.在《呼兰河传》里,萧红重构了"老人、小孩、花园"三位一体的充满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借着回忆,萧红唱出了对神圣的爱的生命的哀恳.余论:萧红以她的血肉之躯狠叩了存在之门.我们这个时代有着和萧红同样的焦灼和迷惘.